2022年的普利茲克建築獎,頒給了迪埃貝多·弗朗西斯·凱雷,這也是被譽為“建築界的諾貝爾獎”首次頒發給非洲建築師。在相對貧瘠的土地上,建設美麗實用且尊重當地傳統生活智慧的房子,這位來自西非布吉納法索貧困鄉村的建築師,贏得了“業界最高榮譽”。
日前,凱雷接受了新京報記者的採訪。在中國鄉村,同樣面臨著很多急迫的鄉建課題,那些剛剛擺脫絕對貧困的村落,也有著強烈的建設美好家園的需求。令人意外的是,經常在遙遠非洲蓋房子的凱雷來過中國,最近還有想學習中文、讀懂中國歷史的願望,“中非當然有差異,但相似多於差異,應該互相學習”。談到中國鄉建,他有自己的建議,“我認為中國把重點放在創造城市上已經有一段時間,取得了難以置信的建造成就,但現在或許是時候回到農村學習一些‘傳統手藝’了,培養出更多年輕與優秀的建築師,去創造那讓未來與過去相連線的空間”。
凱雷獲得了2022年的普利茲克建築獎,他的第一座建築就是為了家鄉甘多村建的。受訪者供圖
家鄉甘多村是他工作的動力
普利茲克獎評審團這樣評價今年的獲獎者凱雷:“弗朗西斯·凱雷在極度匱乏的土地上,開創可持續發展建築。他既是建築師也是服務者,透過美麗、謙遜、大膽的創造力,清晰的建築語言和成熟的思想,改善了地球上一個時常被遺忘的地區中無數居民的人生,給人帶來建築學科範疇之外的饋贈,凱雷堅守了普利茲克獎項的使命。”
評語裡“極度匱乏的土地”,說的是凱雷的家鄉布吉納法索,撒哈拉沙漠邊上的非洲國家,世界上最貧困的國家之一。當地旱季漫長,雨季雖短但降水集中,當地人們居住的黏土房,經過一個雨季就常會坍塌。
凱雷1965年出生在一個名叫甘多的村子。當時,甘多村沒有電、缺乏飲用水、教育資源匱乏。凱雷是村子裡第一批有機會上學接受教育的人之一。每當開學前要離開村子時,凱雷會去和村民挨家挨戶道別,婦女們會開啟口袋,把身上通常是僅有的一枚硬幣給他,這給凱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凱雷問母親,大家為什麼都這麼愛他的時候,母親這樣回答:“她們希望為你的教育作點貢獻,希望你學有所成,某一天回到甘多,能幫助村裡的人們改善生活”。
凱雷果真沒有辜負村民的期望,他拿到了職業木工獎學金,並且去德國留學,最終成為一名優秀的建築師,他可以真正地回饋自己的家鄉了。在採訪中,凱雷告訴新京報記者,時至今日,家鄉仍舊是他工作的最重要動力,“我的第一座建築就是為村民做的,之後的一切都有一點甘多的影子。”
建築可以激勵鄉村創造未來
凱雷的第一座建築,是家鄉的學校。在德國學習期間,凱雷就想為甘多村做點事情。他建立了基金會,到同學老師中間去籌集資金,請求同學們少花點錢在咖啡和香菸上,把這些錢用來支援建設鄉村學校。兩年後,凱雷竟然籌集到了5萬美元。
得知凱雷帶著錢回來建設家鄉,鄉親們非常期待,但聽說他要用黏土建房子,村民們震驚了,“黏土屋是無法支撐過雨季的,這就是他在歐洲求學這麼久的結果嗎?”
“雖然村民們一直使用黏土建房子,但他們從未對黏土進行過創新。”凱雷在甘多建設的學校,地面鋪的是當地的黏土,經過反覆捶打,最終變得像嬰兒的皮膚一樣光滑;牆壁,是由黏土磚砌成;屋頂的外層,用廉價的鋼條加上混凝土,內層天花板使用的是黏土磚,雙層屋頂的設計,就像給教室加了一個天然的空調……種種獨特設計,改善了炎熱的教室環境。現在,即便是在布吉納法索最熱的時候,室外溫度達到45℃,教室內的溫度是37℃,這對當地人來說已算得上“合適”。孩子們十分喜歡這個學校,最初為100個孩子設計的學校,兩年後,吸引了400個孩子來上學。凱雷後來又進行了學校擴建、甘多圖書館等多個專案,在建設甘多高中的時候,凱雷用澆築混凝土的方式澆築了泥巴,並找到最佳的配方和形態。
凱雷在甘多村設計的學校,運用獨特的設計,改善了炎熱的教室環境。受訪者供圖
與中國的鄉村一樣,布吉納法索同樣面臨著農村人口外流帶來的困擾。凱雷在甘多的每個建築施工過程中,最費心思的就是培訓村民相應的技能。他說:“有一天我不在了,村民們依然能繼續這項工作。現在家鄉許多年輕又專業的村民,已經成為搶手的勞動力,他們不必再背井離鄉打工,在家鄉的工地就可以掙錢養家。”
採訪中,凱雷說:“希望我現在值得村民們為我感到驕傲。”他期待更多人能透過這些專案看到村民的社群力量,期待更多人能意識到建築本身就可以激勵村民去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
建築材料的“機會主義者”
因為從小在農村長大的經歷,凱雷的建築追求因地制宜,他對記者說,自己是一個“材料機會主義者”。他使用廉價易得的黏土為甘多的孩子們建學校,使用可以重生的樹枝給教室做“皮膚”,使用已經死去的樹木做亭子,使用漏斗形狀的屋頂回收雨水用於澆灌……
凱雷為家鄉建的醫療中心。受訪者供圖
“雖然布吉納法索面臨許多挑戰,但也是最有韌性和最有故事的國家之一。”凱雷說,在自己從小長大的甘多,人們居住的是成群的住房,很多住房都有超過百年的歷史,這些院子會根據人們的需要或縮減或增加,但不會消失,自己的設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家鄉建築傳統的影響。
在普利茲克建築獎的官網上,凱雷在甘多建設學校的照片被掛在顯著的位置。凱雷的作品也走進了更多國家,更多人瞭解到了這位非洲建築師的建築理念。事實上,2022年普利茲克建築獎重新關注建築實踐,本身或許就意味著西方建築學的重大轉向。
在蒙大拿,凱雷設計的藝術中心展亭,是由當地死掉的樹木建造而成,這種木材以前一直被當地人用來建房子,到了當代卻只能造紙使用。凱雷找到了方法預製這些木材,並賦予木材新的生命。冬天時從高空俯瞰,木質的亭子像巨型花瓣,飄落在雪地中間。
2017年,凱雷受邀設計了倫敦的蛇形畫廊,使用了他在非洲常用的懸挑大屋頂,並設計成漏斗形狀收集雨水用於澆灌綠地。他說,無論窮國還是富國,都沒有理由浪費資源。
凱雷設計的蛇形畫廊。受訪者供圖
凱雷還在布吉納法索建設過另一所學校。全國普遍缺少木材,但當地有一種特別的植物,從底部剪掉後,新的樹枝會長得非常直,通常被用來做腳手架,而凱雷想讓這些樹木有更好的用途。村裡的婦女們都加入到建設學校的專案中,她們負責處理那些植物,樹枝最後變成了教室的皮膚,它可以過濾掉部分熱度,卻無礙陽光照明,學校則成為非常酷炫的建築。
目前,凱雷常住德國,但還時常回到布吉納法索,回到甘多,“我希望那裡的人們不再是因為生活困難而離開家鄉,而只是因為想了解這個世界、想去探索世界才離開家鄉,我想為這樣的世界而努力。”
想學中文讀懂中國歷史
採訪中提到中國,凱雷說並不陌生。他表示,2016年曾到訪中國,當時去過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在街道上穿行的電動腳踏車、電動滑板車,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覺得中國人是採用電池驅動車輛的先驅者,在城市到處穿行的電動車,讓我感到振奮和鼓舞。”
在旅程中,凱雷特別喜歡觀察周圍的建築,在中國的旅行中也不例外。當看到中國有大量的建築正在施工時,凱雷覺得自己能理解中國正在面臨的設計與建築上的挑戰,當人口快速湧入城市,建築必然要對此作出特殊反應,這其中有許多優秀案例,當然也不乏一些速成的建築。不過,凱雷認為,中國的建築師可以解決一系列複雜問題。
中國廣袤的農村地區,尤其受到凱雷的關注。他認為,中國把重點放在創造城市結構已經有一段時間了,過去幾十年的建造成就令人難以置信,這些基礎設施大多是由來自農村的勞動力實現的,但現在是時候去反哺農村地區了,讓農村也可以受益。
“城市中心的經驗可以適用於農村,反之其實亦然,所有這些都是相互關聯和迴圈的。”凱雷認為,中國或許已經到了回到農村學習那些傳承多年的“老手藝”的時刻。“農村總是人們能夠重新充電和出發的地方,也是有時間和空間去真正鑽研手藝而不會分心的地方,人們需要農村,那是很多創新的源泉。如果農村消失了,會給所有人帶來問題。”
凱雷覺得,中國或許可以培養出更多優秀年輕的建築師,讓他們專注於創新和關懷,既能傳承到傳統的知識,又能利用自身的專業性,去創造讓未來與過去相連線的空間。他認為,長期以來,中國和非洲國家建立了友好合作的關係,這種友好基於彼此悠久的歷史、與自然共生之道以及人口結構多等共同之處,中非之間“相似多於差異”,“中非的建築師也應該更多地走到一起,互相學習,共同為發展做些事情。”
距離中國之旅已經有六年了,凱雷一直十分期待能夠再回來,並且打算抽時間自學中文。中國的建築設計師王澍和陸文宇夫妻是凱雷的好朋友。“王澍在跟我交流中經常談論到中國的哲學和書法,令人嚮往”,凱雷說,“如果我設法學會一些中文,我也可以讀懂那些讓人難以置信的悠久的中國歷史,甚至在不需要翻譯的情況下走訪中國的城市與鄉村,這種場景令我特別期待,並且我很盼望能和建築領域的中國專家有更多的交流與合作。”
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