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是新時代,但是還有不少人在養育孩子時是抱有“養兒防老”的心態,這也實屬正常。
畢竟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大,孝順又是我國曆來的傳統美德,家長們的確應該關注到這一方面。
但每一位家長含辛茹苦的付出真的都能夠得到回報嗎?
其實未必,有些家長窮極一生,最後也只是落得個“孤家老人”的悲慘結局,所以父母的寵愛,未必能夠換來孩子將來的孝順。
“養兒防老”需有3個條件支援,缺一不可
1、 孩子懂得感恩
來說說我老家一位老伯的例子,他與第一任妻子結婚生了個女兒,後來離了婚,再婚時生了個兒子。一直想要個男寶的他,終於如了願。
受“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老伯一直都很疼愛兒子,對女兒則是不冷不淡,實在是說不上喜歡。
也因為如此,女兒長大之後,與父親和後媽都不怎麼親近,直接搬去與親媽一起住,偶爾才回來看望。
而兒子呢,在老伯與母親的過度寵溺之下,別的本事沒有,倒是十分“窩裡橫”,尤其是進入青春期之後,但老伯總說“孩子還小,不懂事,可以理解。”
等到孩子結婚之後,態度也沒改變多少,也有鄰居勸老伯,“自己多攢點錢,別老是全給兒子。”可老伯不聽,總覺得,我兒子以後怎麼會不養我。
結果呢,現在老伯快70歲了,妻子前兩年走了。兒子自己每個月都賺的不多,更別說接濟老父親了。
有時候還需要從老父親打零工的錢裡搜刮走不少,老人家要是不給,反倒會遭到痛罵,這樣的孩子,指望他養老?
孩子是否懂得感恩,與日後是否會懂得孝順父母密切相關。因為只有懂得感恩的孩子,才會懂得體諒父母,感知父母的不易與辛勞,把這些點點滴滴看在眼裡,會想要為父母減輕壓力。
可那些不懂得感恩的孩子,在他們看來,父母為他們付出是理所應當的。當有一天父母不再給予時,他們可能還會反倒怪罪父母。
2、 孩子不會太自私
如果孩子過於自私,過於以自我為中心,那麼這樣的孩子,將來想要他們孝順父母,也有些難度。
因為過於自私的孩子,只會考慮自己的感受,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父母永遠排在自己後面。
我認識一位老木匠,之前家裡裝修就找過這位老伯,他與母親相識。當時母親就勸他說,“年紀這麼大了,有攢點錢就別再做了,平時孩子給點,老人家就夠用了。”
可是老伯嘆氣道,“他哪會給我,工作這麼久,一分錢就沒給過我。有一次找他拿1000先墊紅包,都說自己要花,沒錢給。”
後來,我才從母親那瞭解到,老伯的兒子也是個十分自私的人,與父母親分得很清楚,就怕自己利益受損,母親也感嘆道,“生這樣的孩子,與沒生有什麼區別呢?”
過於自私的孩子,不僅不會與父母分享自己的所有,還可能會“防著”父母。對於這樣的孩子,何來孝順這一說?
3、 孩子有責任感
可以說,等父母老去之後,孝順也會成為孩子的一大責任,是義務,更是責任。如果孩子沒有責任感,不願為父母的年老負責,那麼父母的老年生活會很難熬。
鄰居老太與丈夫一起住,今年已經73歲了,很多人都在說她好命,兒子、女兒都會給他們錢花,可是不知道的是,他們夫妻兩更需要的是陪伴。
再加上住在小區裡,鄰里之間的來往沒有農村來的熱鬧,兩位老人更是孤獨,這也是為什麼經常能在樓下、總是熱情與人家打招呼、聊天的原因。
有人覺得,父母年老時,給他們足夠滿足需求的錢就是孝順、就是負責任。實際上,責任這件事,並不是金錢能夠擔得起的。
對於老人家而言,他們可能更需要的是陪伴與照料。
倘若孩子做不到這一點,又何嘗算得上是孝順呢?責任感,不僅落實在物質方面,還應當落實到老人的精神方面。
有些孩子與父母住在一起,可父母還是感覺到孤獨,這是因為孩子成天抱著手機,忙著應酬朋友,甚至願意與陌生人聊上幾句,就是疏忽了,家裡還有老人需要陪。因為在我們的固有認知中,很少有人向你提起,多回去陪陪老人,以至於我們總覺得,他們不需要我們的陪伴。
孩子將來到底會不會孝順,上面三個條件,缺了一樣都很難說。就像之前有個網友說,“我把賭注壓在孩子身上,風險太大了,還不如自己現在多留點後路,攢點錢總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