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試放下手機,擁抱真實生活
移動網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智慧手機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機不離手,“人機一體”,隨時隨地檢查手機,已成為青年人的生活習慣。手機為人們提供了與家人、朋友進行遠端聯絡的機會,為人們的娛樂、網路購物等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是讓人快樂的東西,也可能會讓人痛苦。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坐在你的面前,你卻在低頭玩手機。”這句話生動地反映了“低頭族”人際交往的現狀。低頭玩手機,已經成為青年人日常交流的“正規化”。在現實交往中,注意力時不時被手機吸引,談話內容常被社交軟體的叮咚聲打斷,現實交流互動質量越來越差。青年人日益沉迷於虛擬社交,不願在現實中與人交往。他們中的很多人成了手機螢幕社交的“巨人”,現實生活交往的“矮子”。
青年人為何沉迷於手機螢幕社交?一方面,人是群居的社會性動物,社交需求是人類五大基本需求之一。手機上的各種社交軟體完美地迎合了青年人的社交需求。另一方面,心理學的強化理論顯示,反饋越及時,快感越明顯。一個搞笑的影片,瞬間就能讓我們獲得快樂;一個最新的“八卦”訊息,立即會使我們產生“長見識”的興奮;剛發的朋友圈就被眾人點贊,馬上會有一種“朋友遍天下”的成就感。這些令人愉悅的短影片、社交資訊,會源源不斷地呈現出你所喜歡的內容。為了眼前的快樂,我們會一直無休止地刷下去,直到精疲力竭,感到無盡的空虛。
事實上,不是你在玩手機,而是手機在壓榨你。在這個碎片化資訊過剩的時代,青年人如何避免沉迷手機,多與身邊的人溝通,擴大自己真實的朋友圈?
首先,青年人在認知上要清醒地認識到,各種社交軟體設計出來,就是為了黏住使用者,讓使用者上癮。每個火爆的社交軟體,都是無數網路專家和團隊精心設計的誘惑。正如一部紀錄片《智慧手機:陰暗面》所揭示的,技術公司為了讓使用者上癮,會採取各種手段:利用人類的溝通認同需求,利用注意捕獲現象,利用視覺線索誤導,利用大資料為使用者量身定製,利用不可預期的獎勵,利用多重感官刺激等。在這些誘惑面前,人們很容易沉迷於手機螢幕社交。當你沉迷各種網路社交不能自拔時,請大聲告訴自己:這些誘惑都是讓你上癮的“圈套”。
其次,沉迷手機的青年人需要在行為上做出積極的改變。可以試試關掉一些無關緊要的手機軟體的推送訊息,因為它精準的推送機制會瞬間抓住你的注意力。約會時,把手機放在包裡而不是拿在手裡,體驗面對面情感交流帶來的幸福,感受一下是不是比虛擬世界的隨手點贊更真實。試試手機不上餐桌。餐桌上的手機,會使你忘記飯菜的美味,更會讓你忽視對面坐的那個人。試試手機不上床。手機已成為青年人失眠的罪魁禍首。總是抱著手機上床,等於告訴大腦“床不是睡覺的地方”,失眠自然難以避免。在注意力需要專注時,啟動手機免打擾功能,全心全意地完成當前任務。
無論虛擬世界的生活多麼豐富多彩,我們最終都要回到現實的線下生活。我希望青年人建立更有意義的社會連線,交到更親密的朋友,儘量提高人際交往的質量、而不是數量。讓我們多些觸動靈魂的交談,少些泛泛的“點贊之交”;放下手機,走出虛擬網路,擁抱真實的生活;傾聽親人的話語,感受自然的美麗,與身邊的人建立親密的關係,把時間交給自己。
(作者為80後青年學者,山西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山西省高等學校優秀青年學術帶頭人,主要從事中國人道德推脫、網路欺負行為、父母與伴侶低頭行為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