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現實版流浪地球!為阻止世界被海水淹沒,末日超級工程開啟了

由 谷太枝 釋出於 綜合

在《流浪地球》中的未來,太陽急劇老化膨脹。人類為了保護地球,建造了一萬座行星發動機打算將地球推離太陽系,前往新的家園。

這是一次全世界史無前例的大合作:世界各國都放下了爭端,集結全世界的人力物力,為了人類種族之生存、文明之延續,投入這個末世超級工程之中。

而在現實世界裡,也有一場災難將會在100年內到來。

全球的海平面正在加速上升。和1880年相比,今天全世界的海平面已經提高了21釐米。科學家預計,全球氣溫每升高1攝氏度,海平面就會上升2.3米。到2100年,全球氣溫預計將會升高2-5攝氏度。

海平面上升是一個不可逆轉的過程。即便我們現在立即關閉所有工廠,報廢所有燒油的交通工具,現存的溫室氣體依然會繼續這個過程。

(圖:上海受海平面上升的影響)

數十億沿海居民的家園將會遭到破壞,隨之而來的大量難民會遷往內陸地區,隨之而產生的社會問題:動盪、戰火、崩潰,將會是人類文明的一大劫數。

(圖源:curbed)

但遺憾的是,在巨大的危機面前,我們仍然沒能團結一心。

全世界聯合的減排努力,因為不同國家不同利益團體的糾葛,目前還看不到希望。尤其是現在西方國家保守勢力比如川普上臺,不承認環境危機的存在,只想攫取短期利益。

(圖:川普支援煤礦業)

在這個海平面上升似乎無可挽回的時候,荷蘭科學家提出了一個後備計劃:在大洋中修建跨海大壩,阻攔持續上升的大海。

如果實行,這將會是人類有史以來最龐大的工程計劃,是我們世界末世求生的最後希望…

這項工程計劃的全稱叫做北歐圍牆大壩計劃(Northern European Enclosure Dam,簡稱NEED )。作者Groeskamp來自荷蘭皇家海洋研究機構,他提議在英吉利海峽與北海建造兩座跨海大壩,以保護歐洲北部海岸線的安全。

大壩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英吉利海峽的最西部,連線英國的西南海岸與法國的布列塔尼。全長161千米,比北京到天津的距離更遠一點。

另一個則是從蘇格蘭出發,經過捨得蘭群島,到達挪威的西海岸。全長476千米,超過北京到濟南的距離。

選擇這兩個地方是因為想在儘可能減少開支的情況下囊括更多的地區。比如計劃沒有選擇在英法最近的加萊建造大壩,而是選擇了英吉利海峽最遠端,這是為了保護法國和英國海峽沿岸的大片沿海地區。

NEED工程完成以後將會把整個英吉利海峽、北海、以及波羅的海與大西洋分離,保護14個國家的海岸線。在2100年,當海平面上升2米的時候,整個地區將會有2500萬居民生活在海平面以下,而這座大壩就是這些居民生存的唯一保障。

要不然,歐洲北部的海岸線就會是這樣的↓

(圖源:DW)

NEED計劃乍一看可能有些不切實際,但掰開來揉碎了分析,你會發現在末世的前提下,它其實是一個比較實際的選擇,尤其是考慮到海平面上升所帶來的嚴重破壞與人口遷徙。

從預算上講,NEED計劃估計整個工程將會耗費大約2500億-5500億歐元的資金。大家可能對金額數字沒有概念,作為比較:德國2019年的GDP大約為35315億歐元,大約是這個預算的10倍。美國2020年的軍費大約是6600億歐元,是這個工程的2倍。

(圖:柏林,圖源:CNN)

假設工程時間為20年,全部14個國家一起出資,那麼每年花在工程上的資金就會下降GDP的0.1%左右。從這個工程的難度和潛在作用來說,這個預算是可以接受的。畢竟在最後關頭,不建造大壩的後果是沿海城市全部毀滅,幾千萬人口成為難民。

(圖:英國洪災,圖源:telegraph)

從工程角度講,目前已存的跨海大壩中,可以與之相對比的有荷蘭的阿夫魯戴克大堤(Afsluitdijk)。如果說荷蘭是世界上最會造大壩的國家,而阿夫魯戴克就是他們創造的最偉大作品。大壩全長32千米,把阿姆斯特丹東部巨大的海灣隔開,內部是湖,外部是海。

(圖:阿夫魯戴克大堤)

另一項工程是韓國的新萬金海堤,全長33.9公里,比阿夫魯戴克稍長。

(圖源:wikiwand)

這兩項工程的海堤長度都是30多千米,規模大約是NEED的二十分之一。並且因為荷蘭與韓國都是在沿海建造大堤,深度較淺,都在10到40米左右。而NEED是真正在海洋之中建設大壩,NEED英法段的平均深度達到了85米。而蘇格蘭-挪威段的大壩平均深度需要達到127米,挪威海溝地區甚至達到了321米。人類歷史上還沒有造過這麼深的大壩。

全世界最高的大壩是中國四川的錦屏一級水電站,高305米,與蘇格蘭—挪威段最深處相當。當然這是在河流上施工,比海洋要容易很多。

(圖:錦屏一級水電站)

但是深海建設的技術是存在的。要知道荷蘭阿夫魯戴克大壩在1933年完工,距今已經快90多年。這幾十年的發展讓我們在深海建設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我們在遠洋石油勘探平臺建設中所汲取的經驗,固定石油平臺的深度可以達到500多米。

(圖源:oil&gas iq)

從已存技術來看,NEED施工船可以使用放水管道直接在海平面上往海底鑽洞,然後往裡面安裝鋼筋、灌溉混凝土。

(圖:鑽井澆灌技術)

這麼複雜的技術,就是因為石油有利可圖才被開發出來。石油,這個當初造成海平面上升的罪魁禍首,現在成了保護人類的技術來源,想想也是諷刺。

除此以外,由於大壩內部依然有大量歐洲河流往外輸送淡水,大壩的水平面也會自然增長。為了維持海平面不上升,NEED還將在大壩上安裝100臺世界上功率最大的水泵,把內部的水往外排。

(圖源:empowering pumps)

建設這樣一座大壩給歐洲帶來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從各方面說,這都是一個對環境破壞極大的工程。

大壩建成以後,由於長年累月接受歐洲大陸上河流所帶來的淡水,大壩內部將會逐漸變成一個巨大的淡水湖。

(阿夫魯戴克大堤 圖:Benthem Architects)

這對於其中的海洋生物來說無疑是毀滅性的。絕大部分適應鹹水環境的海洋動物與植物可能將會死亡,剩下一個極其脆弱的生態環境。

再加上大壩阻斷了內部和外部的路徑,導致魚群遷徙受阻。北海捕魚業會遭到重創,挪威三文魚、法國生蠔都將和大家說再見。

(圖:北海)

更恐怖的影響是未知的。由於洋流無法繼續在大壩內部海域流通,大壩完成以後的洋流會如何變化,會不會導致極端氣候的產生,我們都一無所知。

(圖:NEED對洋流的影響)

大壩還會極大地改變歐洲的地緣政治面貌。

英吉利海鮮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是海上運輸的大動脈。大壩的建成直接封堵住了英吉利海峽航道,幾乎所有北歐國家(除了挪威)的出海口都將不能繼續航運業。

(圖:歐洲的航道)

荷蘭、比利時、德國,直接從海洋國家變成了內陸國家,出海口的失去將會對國內經濟產生重創。

對此,NEED計劃在大壩上建造多處類似巴拿馬運河的水門,幫助貨輪離開,但不管怎麼樣這都會大大影響航運效率。

當然,在海平面上升之後的世界,這些海港本身也離不開被掩埋的命運。

(圖:荷蘭海平面上升)

其實不論怎麼推導,NEED計劃都有千百處問題,影響從社會到生態的方方面面。但是,在那個海平面上升已經成為現實的未來,這就是擺在我們面前所有選擇中最好的那一個了。

不建造大壩的後果,是大規模的氣候移民,人類直接放棄沿海地區。即便移民計劃順利,倫敦、阿姆斯特丹、哥本哈根這樣歷史悠久,文化物質遺產繁多的城市,就將被完全遺棄,千萬人沒有了家園。

所以NEED計劃作者認為,在災難面前,儘可能保護比撤退要好一點。

(圖源:reddit)

目前歐洲各國都有粗略的應對海平面上升的計劃。尤其是荷蘭,這個大量國土在海平面以下的國家,恰巧又是提出NEED計劃的國家。但是,各國分別防禦的一個問題,就是海岸線過長,最終需要建設比NEED長的多的沿海防護牆。

(圖源:wikimedia)

NEED的想法,就是整合整個北歐的資源,在最短的地區建立起防線,達到最經濟的效果。

當然,如果那一天真的到來,我們也肯定不會侷限於此。

直布羅陀海峽大壩,保護地中海沿岸

紅海大壩,保護埃及與沙烏地阿拉伯

霍爾姆斯海峽大壩,保護波斯灣國家。

中日韓也可以合作起來,保護東亞沿海。

(圖源:istock)

在那個海平面上升以後的世界裡面,人類可能就得依靠這樣的跨海大壩生苟活下去了吧。

我們經常會討論氣候變化,全球變暖,我們知道海平面會上升,天氣會變得極端,但我們從來沒有去思考過那個末世之後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的。

這或許就是這份計劃在今天存在的價值:它告訴了我們,在那個氣候變暖的未來,我們仍然需要繼續生存,仍然會去適應新的環境,畢竟生活還是要繼續,文明也還會繼續存在。

(圖源:BAMPPP)

那將會是一個非常悲哀的社會。我們竭盡全力建造起數百米高的圍牆來保護自己的城市,犧牲了海洋生態,犧牲了原來的生活方式,苟活著。

誰又知道,我們可以在這樣的環境下面生存多久。海平面繼續上升,我們的圍牆也能越修越高嗎?修牆,本身只是一個治標不治本的做法。

(圖源:phys)

最好的辦法,當然是現在開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少人類活動對自然的影響。這個道理,我想誰都明白。

但是,人類作為一個群體,實在是太分裂了。200多個國家的集體行動,總會有人想要選擇有利於自己的政策,犧牲集體的利益。

組織14個國家修一條大壩,肯定比200多個國家一起減排更加容易。

直接淹沒的威脅,總是比虛無縹緲環境變化的更有實感。

NEED計劃的作者說,他的本意是以此來告誡世界氣候變暖會造成的後果,並不希望自己的計劃會被真的採納。

希望這不是一個fl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