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採訪了50個孩子:在哪個瞬間,你開始深深嫌棄父母

我採訪了50個孩子:在哪個瞬間,你開始深深嫌棄父母

還記得去年那篇刷屏了朋友圈的小學生作文嗎,標題是《我的媽媽是一個沒用的中年婦女》。

孩子的實話實說,句句扎心:

我的媽媽不上班,平時就喜歡打牌和看腦殘的電視劇,一邊看還一邊罵,有時候也跟著哭。她什麼事也做不好,做的飯超級難吃,家裡亂七八糟,到處都不乾淨。她明明什麼都做不好,一天到晚光知道玩兒,還天天叫累,說都是為了我,快把她累死了。

和我一起玩的同學,小青的媽媽會開車,她不會;小林的媽媽會陪著小林一起打乒乓球,她不會;小宇的媽媽會畫畫;瑤瑤的媽媽做的衣服可好看了……我都羨慕死了,可她什麼都不會。

我覺得,我的媽媽就是個沒用的中年婦女。

孩子已然受傷,而我卻毫不知情

說實話,作為一個小學五年級娃媽,我自信滿滿地給我娃唸了這封信,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意在讓他身在福中要惜福。

誰知,扎心了。

娃在聽完這篇同齡人的作文後,幽幽地來了一句:

“你每次批評我時,我只要辯解一句,你就能把從前的事都拿出來說一遍,樂此不疲,我也是傷傷的。”

說完,他的表情挺受傷。

可見,這個模式一直是我們良好親子關係中的一個硬傷。

在他說之前,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他說過之後,我內心有點小委屈。

直到一天晚上,我讓他洗臉刷牙上床睡覺,他說“馬上” ,結果,五分鐘過去了,他依然不忍放下手裡的書,絲毫沒有要行動的意思。

我火大:“你的馬上是多久?”“這不來了嘛。”他的語氣明顯有了牴觸。

我觸底反彈:“我理解的馬上是right here right now。換位想一想,如果是我答應你的事情,說好的馬上兌現,卻遲遲不行動,你是什麼反應?上次就因為給你買的玩具,晚到了一天,你嘮叨成什麼樣。做人不可以對別人一套標準,對自己一套標準……”

尤其是看到他臉上那不耐煩的表情,我更加火大,一直追到衛生間,依然在聲討,音高漸強。

然後,我想起了那天給他讀這篇同齡人作文時,他說過的話,果斷住了嘴。

想想自己追攆著數落他的樣子,到底是在說教,還是在洩憤呢?顯然,後者的成分更多一些。

內疚!

作為補償,我晚上允許他晚睡十分鐘,給他讀了兩篇文章,並且在說“晚安”時,輕輕跟他說了一句:“為媽媽剛才的行為向你道個歉,下次我再喋喋不休,你可以叫停我,也可以批評我。”

娃眼圈紅了,摟著我的脖子:“媽媽,晚安,我愛你。”

多麼害怕他會記仇,會將他內心的小世界向我關閉,會慘遭嫌棄

我採訪了50個孩子:在哪個瞬間,你開始深深嫌棄父母

養育他們一輩子,但失去他們只是一瞬間

這件事之後,我交給了兒子一個任務,讓他對全班37名孩子做個採訪,主題就是“在哪一個瞬間,你深深地嫌棄了自己的父母?”。

同時,我也在自己身邊10到15歲的孩子中做了同樣的小提問。

收集上來的答案很繽紛,但句句都扎心。

小怡(11歲):我媽當著我的面,檢視爸爸的手機,二話不說地偷看,然後,趾高氣昂地跟我爸吵架。

孩子心裡的話:那一刻,我看到了她的不自信、不陽光。但她卻整天教育我要陽光自信。

小曉(11歲):去公園,我媽給已經1米45高的我買了兒童票,並對我說:一會兒檢票時,你彎著點腰。

孩子心裡的話:我因為撒謊捱了很多揍,她自己為人處事卻如此不誠實。

小佳:(13歲):爸爸跟客戶打電話時,嘴裡全是好詞好句,可是,他的司機只是來晚了五分鐘,他罵了很難聽的話。坐在車裡的我,不敢看司機叔叔的臉,好想哭!

孩子心裡的話:爸爸經常對我說,做人要禮貌寬容,可是,他自己是怎麼做的呢?

小同(15歲):姥姥每年給我500元壓歲錢,但媽媽從我懂事起,就讓我跟奶奶說:姥姥給我兩千。然後,奶奶每年都給我2000元的壓歲錢。

(孩子心裡的話:今年,我拒絕了。我跟我媽說:你如果再讓我說兩千,我就把前幾年的事情都跟奶奶交代了。親媽讓我去當騙子,而且是騙自己的親奶奶,這事我永遠都忘不了。

……

來自生活的細節無敵。

50個孩子,50種扎心瞬間。

在與這些孩子的對話中,真真切切被他們的心裡話雷到。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的心是明鏡的。當他們360度無死角地被父母探照時,父母也在他們的全景掃描中,更精準、更細緻,更敏感。

養育他們可能要一輩子,但失去他們,有時往往就是一件小事。

當父母因為孩子言行的失當而大發其火,甚至拳腳相加時,我們同時忽略了一件事情:當我們言行不一時,他們沒有能力對我們施加語言和身體的暴力,但他們默默地實施著另外一種懲罰:無聲地鄙視。

真正的失去,不是從他們上大學、組成了自己的小家庭開始,而是從孩子對父母感到失望的那一瞬間,從此離心離德、心門上鎖、不告而別。

我採訪了50個孩子:在哪個瞬間,你開始深深嫌棄父母

從什麼時候開始起,父母失去了孩子的尊重?

很多父母不明白,自己怎麼一夜之間就失去了孩子的尊重?童年的親密期尚未結束,自己的心尖寶貝就馬不停蹄地進入了叛逆的“青春期”。

而在與這50位孩子的交談中,我才發現,沒有什麼一夜之間,日久可以生情,可見人心,也可以生嫌棄。

父母一個小小的失德,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一場地震般的幻滅。在對待父母這件事情上,他們是毫無道理可言的完美主義者。父母一口隨地吐出去的痰,一份對待他人的粗暴,一身雜亂無章的行頭,等等,都會令他們輕易給出“無教養”的標籤,從此,對於父母給予的高標準、嚴要求,產生逆反——你自己都沒有做到,憑什麼要求我!

那些失去的尊重,就像潑出去的水。

一旦父母在孩子眼裡失信失德,不僅意味著威信掃地,叛逆的開始,更意味孩子失去榜樣後的二次生長。

一種孩子,會在生活了重新取樣,比如在書籍、師長、同學、追星中間尋找現實榜樣,精神寄託。

還一種孩子則在偶像的坍塌之後,破罐破摔起來,成為父母惡劣言行的模仿者,而且是舉一反十地模仿。

有表裡不一的家長,就會有言行分裂的孩子。大人怎麼生活,孩子就怎麼長大。

你看!

失去他們,只是一瞬間——一個言行失當,就是一段親子關係悄悄終結。

而要贏得他們,好像也並不是那麼難——一個顯而易見的優點,就可以成功圈粉,讓他們做你的終生老鐵。

被拉黑,還是被偶像,不過是一念之間。

難在,我們以為身為父母,天生擁有對他們指手劃腳的權利。但他們認為,生而為人,只有事情的對錯、為人高下的區別,沒有大小之分。

難在,我們想做高高在上的爸媽,但他們卻拿我們當即時平視的榜樣。

擁有他們,是人格魅力的自然揮發;失去他們,不是親子關係的結束,而是他們內心之門對我們的“閒人免進。”


編輯:吳金嬌
責任編輯:姜澎

來源:家庭雜誌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584 字。

轉載請註明: 我採訪了50個孩子:在哪個瞬間,你開始深深嫌棄父母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