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上幼兒園“不哭”和“哭”的孩子,長大差距明顯,不妨看看

孩子第一次上幼兒園時,難免會因為環境陌生而放聲大哭,但在這之中,也有一些孩子完全沒有這方面的問題,反倒十分鎮定,甚至會主動開始熟悉新的環境。事實上,這兩類孩子在長大之後,會發生截然不同的表現。

此前,一位有著多年工作經驗的幼兒園園長分享了她所碰到的一件特別事情。二十年前,這位園長依然在職時,他的兩位朋友分別將自己的孩子送到園裡上學,一位是陳先生的兒子小泓,另外一位則是李先生的兒子小耿。

由於是朋友的兒子,所以園長對他們的記憶相當深刻。當時剛送來幼兒園時,小泓一直哭個不停,陳先生夫婦安慰了許久,孩子才安定下來。而相較之下,一旁的小耿則是泰然自若,甚至開始四處觀望了起來。

在之後的學習生活中,園長開始慢慢看到兩個孩子之間的差別。小泓的性格比較內向自私,每次玩玩具時,都是自己一個人在角落裡安安靜靜地玩,即便有人想跟他一起,他也不願分享自己手中的玩具。

而相比較之下,小耿的性格就外向開朗許多。面對眾多的陌生面孔,小耿並沒有感到不好意思,而是主動上前跟別人聊天打招呼,身邊經常圍著一群朋友,他也漸漸成為了班級當中的焦點。

後來兩個孩子都如期結束了幼兒園學習,不久後園長也被升任到別處工作,至此便很少跟兩個孩子有聯絡。不久前,園長接到了李先生的電話,說是小耿結婚,邀請他來吃酒席。

收到邀請的還有陳先生以及他的兒子小泓,時隔20年,園長再次見到了這兩個孩子。但從後續的瞭解當中園長得知,小耿大學畢業後便獨自創業,如果事業發展蒸蒸日上。而小泓雖然也讀完了大學,但由於性情原因至今只是公司的一名小職員。

看到這裡,相信有些人會感到疑惑:"難道上幼兒園時,孩子哭與不哭真的會造成如此巨大的發展差別嗎?"

事實上的確如此,只不過造成差距的根本原因並不是哭泣本身,而是哭泣背後所影射的家庭狀況。孩子來到陌生環境當中不會哭,證明其家庭狀況優於他人,在這種環境之中成長,孩子自然是更容易成才的。

1、父母恩愛少吵架

家庭氛圍對於孩子的品行養成有著十分顯著的影響力,如果父母雙方能夠保持恩愛,很少吵鬧打架,那麼孩子也將在這種安定的氛圍之中,形成充分的安全感。

讓孩子擁有安全感以後,他們就不會輕易產生不安與焦慮情緒。因此,即便父母將他們帶到陌生環境,他們也不會大哭大鬧。這樣的孩子在長大之後,往往更有勇氣放手一搏,創造出更大的人生價值。

2、父母不包攬家務

孩子會對新環境新生活產生焦慮甚至是恐懼情緒,有一部分原因來自於他們個人能力上的欠缺。父母如果經常替他們包辦生活,那麼孩子自然也就會對父母養成依賴。一旦父母不在身邊,那麼孩子肯定會焦躁不安,進而大哭。

而如果父母平時總是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那麼孩子不僅能夠提升個人能力,同時還培養起了責任感。這樣的孩子不但不會擔心父母不在身邊,而且長大以後也能更快適應社會生活。

3、父母平時善交際

社交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無法迴避的一個問題,但如果孩子對社交一竅不通,那麼在面對諸多陌生面孔時,自然會產生緊張感甚至是恐懼感。如此一來,孩子自然是會大哭的。

而如果父母雙方本就擅長社交,跟街坊鄰居的關係都很好,那麼在他們的耳濡目染之下,孩子也將具備一定的社交能力。今後不論孩子到了什麼樣的組織當中,他們都可以憑藉出色的社交技巧迅速結識朋友,進而融入到集體當中。

那麼,父母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在第一次上學時也可以不哭不鬧,除了要做到上述三個方面之外,還應該怎麼做呢?

1、描述校園生活

孩子對於校園生活並不清楚,因此在被父母送到幼兒園以後,難免會產生緊張不安等情緒。為了避免這種情緒的出現,父母可以事先給孩子描述校園生活的基本狀況。

當孩子對校園生活有一個初步認知並且產生良好印象時,他們將受好奇心驅使而對學校產生強烈憧憬。有了這份情感,孩子此後自然也就不會出現哭鬧的問題了。

2、給予心理暗示

有些孩子雖然已經培養起了責任感,但還是會忍不住想依靠父母。因為在他們看來,父母的能力比自己更為出眾,有些事情由父母來完成可以做得更好。

為了應對這種狀況,父母平時應該多給孩子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對他們的能力進行肯定。讓孩子明白,有些事情必須他們獨自經歷才能有收穫。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668 字。

轉載請註明: 第一天上幼兒園“不哭”和“哭”的孩子,長大差距明顯,不妨看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