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別人家的東西,未經同意前不能拿”這個道理,大部分人都知道,可就是有些大人跟著孩子一起不懂,相應的結果就是孩子沒素質。
最近看到一位網友分享的心酸事,他家有片不小的果園,還特地建了防護網圍起來。一般人看到果園被圍著,就知道這是私人的地方,不會擅自進入。
然而有些熊孩子就是管不住,非要偷偷進來,真拿他們沒辦法。
前幾天有個小孩翻牆進來偷果子,結果自己摔傷了,到醫院檢查是手臂骨折。結果熊孩子家長覺得,既然孩子是在他家果園摔傷的,就必須賠償。
他覺得很無奈,自己什麼都沒幹,就要為這孩子支付醫藥費,還有營養費,這難道合理嗎?
犯了錯還理直氣壯索賠,這類事件一直存在
看到這位網友的故事,我想起了經典的“韭菜”餃子事件,當年還引發了不小討論。
來龍去脈是這樣的:8歲小男孩看到鄰居家種的韭菜,跟奶奶說想吃韭菜餃子。奶奶二話不說,就跑到鄰居家菜園(有籬笆,只是部分地方失修)割了把“韭菜”,包了頓餃子吃。
本來一家人吃得挺開心,可沒過一會,孫子渾身發抖、口吐白沫,幸虧及時送到醫院才脫離危險。
回家後,奶奶找鄰居賠償,說他家韭菜有毒,這才害了孫子。
事實上,這位奶奶去割韭菜時鄰居不在家,並未徵求同意,兩家平時也沒有過此類來往,純屬偷摘。而且,鄰居家種的根本不是韭菜,而是“洋水仙”,吃了當然會中毒。
這位奶奶明明自己不對在先,還理直氣壯地索賠,無外乎兩種原因,一是不認為自己偷摘有錯,二是覺得自己耍無賴就能逃避懲罰,或者獲得好處。
大人都如此不講理,怎麼能教出遵守規則的孩子呢?如今熊孩子犯錯,熊家長袒護,足以說明這種教育是“有毒”的。
可惜呀,這一頓“韭菜”餃子毀了多少娃?很多家長卻不自知,總以“孩子還小”打掩護。
父母的素質,直接影響孩子一生
教育家蘇姆霍林斯基說:每個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教育孩子也就是在教育自己,能讓你審視自己的人格。
換句話說,父母的行為和三觀正確,孩子自然就做對了。
孩子出生時沒有善惡喜好,他們以後的人生如何發展,取決於父母的教育。
有的孩子被培養成懂禮貌、有素質的人,他們年紀不大,待人接物卻非常有分寸。而有的孩子被縱容慣了,變得飛揚跋扈、不懂禮數,越長大越不受人待見。
孩子年齡小,犯錯是難免的,但也要看他的本意是好是壞,原則性的和傷害到他人的,必須承擔後果。
孩子犯錯後,父母需做好引導工作
1、 瞭解事情發生的過程
孩子犯錯後,父母首先得給孩子說話的機會。
問他“發生什麼事情了”,聽了孩子的說法,不要立即下判斷,讓他試著表達感受。如果孩子自己有解決的辦法,幫他分析這些辦法的可行性,如果合理可以表示支援。
孩子向父母尋求幫助時,可以適當幫忙,這個過程可以讓孩子認識到錯誤,並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2、 原則性錯誤不能袒護
比如孩子偷東西,無論偷的東西價值多少,父母都得告訴孩子這是不對的,並給予一定程度的批評教育和懲罰。
還有欺負弱小這類行為,堅決不允許存在,這是“作惡”了。
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他才能真正記住教訓,否則以後進了社會受的懲罰,就不是能輕易承受的了。
3、 幫孩子解決問題
有些小錯誤,只要父母引導好,孩子很容易改正。
就怕父母把小事化大,孩子稍微犯錯就糾正懲罰,在大庭廣眾指責孩子不說,還總把這些事當成談資。
其實只要孩子沒有大問題,父母都可以幫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才能避免下一次犯同樣的錯誤。
人本就是在不斷犯錯中成長的,父母要有耐心和包容心,在孩子犯錯時給予正確引導,才能避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