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

本報訊(記者 陳璠)昨日,在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釋出會上,天津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周長林介紹了雙城生態屏障的規劃特色和亮點。

雙城生態屏障位於中心城區與濱海新區之間,自古為渤海退海之地,是內陸生態溼地系統向濱海灘塗溼地轉換的重要生態功能區。“在雙城生態屏障規劃中,突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體現天津生態多樣性和歷史延續性。”周長林表示,雙城生態屏障將規劃建設成為展示生態文明理念、呈現“水豐、綠茂、成林、成片”景觀的“雙城生態屏障、津沽綠色之洲”。到2035年,藍綠空間面積佔比達到70%,形成“一軸、兩廊、兩帶、三區、多組團”的總體空間格局。其中,海河生態發展軸、古海岸溼地綠廊和衛南窪溼地綠廊、永定新河溼地涵養帶和獨流減河溼地涵養帶構成雙城生態屏障區“天”字形生態空間骨架。在此基礎上,鑲嵌東麗湖、空港經濟區、高新區、津南城區和王穩莊等多個分散式、小體量、網路化的城市發展組團。

屏障區規劃以生態連續、建設區不連續的原則,劃分為三級管控區域。一級管控區主要包括生態廊道地區和田園生態地區等,佔比61%,強調嚴禁建設和生態修復。將一級管控區細分為22個生態單元,依據各單元不同用地屬性及生態特徵,結合生態特徵條件與實踐經驗,因地制宜確定各生態單元內可造林區域與森林覆蓋率指標,保證森林覆蓋率達到30%。二、三級管控區主要包括城鎮、工業園區等,佔比分別為20%和19%,強調嚴控規模和提質增綠。透過嚴格控制城鎮開發邊界,突出減量化發展理念,將建設用地總量由274平方公里大幅度縮減到248平方公里。

此外,規劃從打通地區水脈入手,統籌林田水草多系統治理與恢復,增強生態環境穩定性,構建屏障區高質量生態基底。透過新擴挖22條河道,新擴建改造28座閘站,使區內河道、湖庫勾連成網,實現水系迴圈、活水成網、豐枯互補和最佳化排程。以湖庫和河道水系為骨架,以自然形態的池塘、淺灘等人工溼地為補充,形成兩級水系統,恢復津沽水生態環境與溼地涵養功能。將地區傳統臺田模式經驗與生態修復相融合,挖土成塘,滲鹼排鹽,控制地下水位。墊土成臺,防止土壤返鹽,臺地上種田、植樹,透過自然降水或定期人工灌水起到淡水淋鹼的作用,為林木提供適宜生長的空間條件,在無需排鹽工程的條件下,將樹木成活率提升至95%以上。透過以上技術措施,恢復地區百年前的“津沽”風貌和“九河下梢,水鄉澤國”的生態環境。

來源:天津日報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001 字。

轉載請註明: 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