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若非天堂,即是地獄。”
一輩子不算長,大概沒能遇到幾個既合適又喜歡的人。婚姻即使不需要那麼灼烈的愛情,但一點點愛情總是婚姻幸福的基礎。雙方需有些共同之處,一起磨合,一起維護,才不至於貌合神離。
民國時期是一個新舊文化、新舊思想相互碰撞的時代,正是處於這樣的分界線,才產生了許許多多的人才,譜寫了各種各樣的傳奇故事。
也許再也沒有一個時期能像民國有這樣多的美妙色彩。但美妙之外,終歸有一些遺憾。
民國才女中,被稱為“珞珈三傑”之一的蘇雪林,在婚姻上盡是遺憾。晚年回憶起,不免深覺悲涼。
與時代抗爭的少女
1897年,蘇雪林出生於浙江瑞安一個封建大家庭裡,因為祖母的世俗偏見,蘇雪林四歲時被迫纏足,儘管後來母親心疼女兒,讓女兒解放了雙腳,免於一世荼毒,但纏足的折磨還是印刻在蘇雪林幼小的心靈中。
祖母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所以不讓蘇雪林像男孩子那樣讀書,直至七歲時,蘇雪林才在祖父在衙署中設立的私塾裡,跟著叔叔以及兄弟們讀書。
雖然“名不正言不順”,對於教授的《三字經》、《千字文》等,她也讀得囫圇吞棗,一知半解,但不管怎麼樣,在私塾裡還是能得到文化的薰陶,學得一兩千漢字。
跟讀一兩年之後,蘇雪林的兄弟們都去學校上學了,她不得不輟學。閒來無聊時,蘇雪林便從叔叔和哥哥那裡借來一些小說自讀。
漸漸的,她能讀懂《西遊記》、《水滸傳》、《封神榜》這些通俗小說,也能粗略讀懂文言文的書,她沉迷於書海當中,自得其樂。
後來,蘇家的男孩子們進入新式中學或大學讀書,每年放假回家都會從學校圖書館帶來一些報紙或書籍,蘇雪林便會去向哥哥們借閱。
在這一時期,她會讀一些唐詩、宋詞的選本,也會看一些名人的傳記和翻譯的外國小說。這些自讀的生涯,為她未來研究學術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14年,父親因工作原因遷居安慶。蘇雪林的一位叔叔曾外出留學,思想較為開明,勸說蘇父讓蘇雪林上學,蘇雪林才得以進入安慶當地一所小學讀書。但半年後,蘇雪林又被迫停止了學業。
恰逢安慶初級女子師範登報招生,蘇雪林想抓住這個上學的機會,但家中的祖母和頑固長輩都覺得女孩子讀書就是賠錢,一概反對。
蘇雪林不斷哭鬧、哀求,甚至以死相逼——她在後來的回憶錄中說道,如果不是因為母親慈愛,帶著她去投考,她當時已經失去性命了。最終,她得以進入女子師範上學。
蘇雪林在學校中學習認真努力,寫的作文常被當成範文,又善於詩畫,十分引人注目。
畢業後,蘇雪林在小學中教書,但她不甘心一輩子都當一個小學教員,向家中長輩提出了想要繼續深造的心願。
這個時候,家中已經幫她定親,對方是家中經商的少爺張寶齡。祖母以婚嫁為由,阻撓蘇雪林繼續上學,但蘇雪林以一種剛強的姿態堅定地想要上學,拒絕在此時結婚。
最終,是母親拿出自己的積蓄,讓蘇雪林有盤纏去北京女子高等師範投考。蘇雪林的少年時期,就是一部濃縮的,與時代的抗爭史。
歷經波折,蘇雪林總算如願以償地進入了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在大學期間,蘇雪林結識了廬隱、石評梅、馮阮君等追求個性解放的才女,還受教於李大釗、胡適、周作人等人。
恰逢五四運動興起,北京的青年之中吹來一股清新的晚風,蘇雪林也受其影響,思想有了很大的進步,眼界也寬闊了許多,更開始用白話文嘗試創作。
此後,蘇雪林追求更高的學術境界,瞞著家裡到法國求學。
沒有愛情的婚姻
家中的長輩得知她擅自前去法國,氣憤不已,但也無可奈何,不過是一段時間之後就消了氣,只是不斷寫信來催促她的婚姻大事。
彼時,蘇雪林的未婚夫張寶齡正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留學,兩人在家人的撮合下通過幾次信,但蘇雪林覺得與張寶齡真的沒有什麼共同語言,性格、三觀等也不盡相同,並不是她所想要的共度一生的人。
她曾寫信寄往家中,詢問父親能不能解除婚約,但父親對她大加指責,母親也不希望她這樣做。蘇雪林一方面追求個性解放,但另一方面,她又還是逃不出封建的桎梏。
隨之而來的是父親逝世,母親病重,而母親死前最大的願望就是想看著女兒結婚。在愛母心切以及種種壓力下,蘇雪林只好提前結束在法國的學業,回到家鄉與張寶齡這位素未謀面的青年結婚。
結婚不久後,蘇母病逝,辦完喪事後,蘇雪林跟隨丈夫回到他的上海老家。張寶齡在上海工作,蘇雪林則一時之間在夫家無事可做。
蘇雪林的公公很欣賞這個滿腹才情的兒媳婦,但蘇雪林卻並不滿足丈夫對於妻子的期望。
張寶齡雖是個接受新式教育的知識分子,但骨子裡是傳統保守的,他要的並不是一個會寫詩作畫的才女妻子,而是一個能照顧他飲食起居,為他生兒育女的賢妻。
蘇雪林才華橫溢,曾被稱為“最優秀的女散文作者”,所寫詞句彰顯女性解放,引人叫好,但她並不會下廚去煲一鍋雞湯,這顯然不符合丈夫的要求,因此,張寶齡時常以冷漠待她。
蘇雪林意識到自己必須找一份工作,在友人的介紹下,她前往蘇州的一所大學擔任國文系主任,與張寶齡分隔兩地。
雖說張寶齡時常會到蘇州去看她,但總歸不太方便。後來,恰逢蘇州的東吳大學需要一位工科教授,麻省理工出身的才子張寶齡符合他們的要求。
張寶齡於是欣然前往,接受了聘約,與妻子團聚。
張寶齡盤算著在蘇州買地造房,但蘇雪林後來卻說:“他這不過是想將來有個家,並非完全為了我。”
我們不知這是真假,但可以看出兩人婚後並不和諧。兩人在興趣、性格等方面都合不來。
蘇雪林研習中國文學,是個富有浪漫情懷的人,而張寶齡就是個耿直的理工男,並不解風情,還帶著大男子主義。
他們的包辦婚姻本來就沒有多少感情基礎,還因為合不來而爭吵不斷,甚至各居一室,這根本是把他們的婚姻推到了深淵邊緣。
後來,抗日戰爭爆發,夫妻倆因戰爭的狀況分離多時,再相見也沒有久別重逢的喜悅,他們之間似乎隔了不可逾越的鴻溝,現實就這樣磨平他們婚姻裡的愛意。他們結婚多年,但基本上都處於分居的狀態,婚後也沒有生育子女。
張寶齡自小身體就不是很好,一度受腸胃病困擾,中晚年時病得嚴重,蘇雪林還是盡到了一個妻子的職責,盡心盡力地在床邊照顧他。但因為患病,張寶齡的脾氣變得很暴躁,時常辱罵蘇雪林。
更讓蘇雪林覺得不可理喻的是,她用自己掙來的工資的一部分去接濟她的大姐和大嫂,張寶齡就因此大發雷霆。
蘇雪林有自己的事業,她覺得丈夫不可理喻,無法與之相處,於是拋下他一人,獨自去臺灣忙自己的工作。1961年,張寶齡離開了人世。
“何必婚姻”
蘇雪林一生在文學上成就斐然,但這段沒有愛情的婚姻,始終是她的遺憾。她與張寶齡結婚36年,但真正在一起的日子大約只有四年。
沒有感情,也沒有孩子。他們誰都不愛誰,但為了名聲,誰都不願提出離婚。
蘇雪林獨自一人活到了102歲,晚年時,她感嘆道:“世上多不婚者,遇人不淑者,我有文學學術自慰,何必婚姻!”
可張寶齡死後,她又想起他的好來,又坦言當初把重病的丈夫一個人扔在大陸,想起來後悔不已也愧疚不已。
想來如果他們當初能給對方多一些包容,結局應該也不至於如此。人生大概就是這樣,各有各的遺憾。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