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孟晚舟敗訴!加拿大歷史告訴我們,為何要不顧一切做美國幫兇?

由 哈愛朵 釋出於 綜合


在當今的國際關係中,加拿大並沒有很高的國際地位。然而加拿大在世界舞臺上並不如表現的那樣“置身事外”。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加拿大幾乎沒有發生過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件。能記住的就是世界第二的國土面積。但是細心一點就會發現,加拿大也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之一。不管從哪個方面,加拿大都是繞不過的話題,

作為八國集團、20國集團、北約、世界貿易組織等多個國際組織的成員方,加拿大為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了許多貢獻。然而最近的行為,卻屢屢顛覆自己友好的國際形象,然而曾經加拿大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驕人的成績,其歷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分析歷史,能夠讓我們更好的瞭解加拿大,解讀現在的事情脈絡。

加拿大初步自治

想要了解一個國家,那麼對於它的誕生、成長與壯大就要有所瞭解。19世紀四五十年代英國成為工業社會後,對殖民地的糧食需求增加,促使殖民地穀物和麵粉加工工業發展,結果,從19世紀中葉起,英國繼承法國的北美殖民地,就是現在的加拿大,出現了經濟發展多樣化的趨勢。鐵路、交通與通訊革命由於森林茂密、隔絕以及距離遙遠,英屬北美殖民地交通成為發展的關鍵。


英屬北美殖民地貿易方向的改變,即由依賴橫越大西洋的英國市場轉向對美國市場和英國市場的雙重依賴,這在加拿大歷史上稱為“商業革命”。商業革命可以說意義重大:首先,不必顧忌宗主國而實行獨立關稅政策。其次,促進英屬北美殖民地各省之間統一市場的建立。

19世紀50年代,英國改變殖民地政策,在英屬北美殖民地造成內部政治動盪。在加拿大省,政治分化加劇了,各黨派之間的權力爭奪陷於僵局。1864年,喬治·布朗提出一個比加拿大省單獨聯邦更好的妥協建議,實現包括加拿大省在內所有英屬北美殖民地以聯邦制方式的聯合,而加拿大省內部問題則由東西兩部分各自獨立建省來解決:給西加拿大“按人口擁有代表”的權利,東部法裔加拿大省則享有獨特性;兩省都隸屬新的英屬北美國家的司法管轄之下。

這就是所謂大聯邦方案,也被稱為“大妥協”,1866年12月4日,加拿大、新斯科舍和新不倫瑞克3個省的代表在倫敦舉行第三次會議,與英國殖民部官員一起敲定了《魁北克決議》的最後條款。一個聯邦制的殖民體系出現了。


約翰·亞歷山大·麥克唐納曾建議將這個新國家命名為加拿大王國。1867年2月,修改後的《魁北克決議》提交英國議會批准,成為《英屬北美法案》,3月29日經維多利亞女王簽署,成為加拿大的憲法,7月1日中午起生效。自治領聯邦國家定都渥太華,這個新國家誕生了。

各派政治家認識到統一國家的優越性,必須將英屬北美殖民地的剩餘殖民領土統一併入自治領聯邦,實現“從海洋到海洋”的擴張。當時,形勢對完成這一歷史任務十分有利:英國政府為了與美國爭霸保證帝國安全,也全力支援加拿大自治領地這一擴張戰略。不過,首先要鞏固原有的聯合。

加拿大自治領政府認識到,克服東部沿海各省的離心傾向,關鍵是迅速落實《英屬北美法案》的財政補貼條款,增加對有財政困難的東部各省的財政幫助。1869年,自治領接管魯珀特地後,就與不列顛哥倫比亞自治領為鄰了。為了防禦美國的兼併,英國支援這塊最西端的殖民地加入自治領聯邦。美國經過半個世紀完成的大陸領土擴張,加拿大僅用了四五年的時間。

加拿大與英、美的關係

加拿大在國際舞臺上不太矚目,但也要對它與周邊的國家關係進行了解。18世紀法國人全力經營新法蘭西的同時,也在今日加拿大的大西洋區域營建3塊殖民地,即紐芬蘭的普萊桑斯、羅亞爾島及羅亞爾港等殖民地。只是路易十四的孫子路易十五,認為加拿大隻是“幾塊小雪原”。

在1760至1763年間,英國政府對新法蘭西暫時實行軍事管制。《1763年皇家宣言》為了治理這塊龐大的殖民地,經過幾個月的準備,英國政府決定首先進行領土版圖的調整劃一。宣佈將英屬北美的領土劃分為3個省和兩個地區。


其次,《1763年皇家宣言》宣佈在北美殖民地實行英國議會制度,以英國法律替代法國法律,推廣英國國教,但是允許天主教信仰。這個公告同時也有鼓勵英國或英屬北美居民向印第安人領地之外的新區移民的動機。

《1774年魁北克法案》頒佈該法案,是為了重新調整魁北克省的疆界,將《1763年皇家宣言》宣佈的印第安人地區以及併入紐芬蘭的魁北克的領土,重新並回到魁北克省,回到新法蘭西時期的原狀;宣佈實行的議會制度被取消,代之建立法裔居民所熟悉的立法委員會,以穩定對英屬北美的統治。

這個法案也確實起到了穩定英屬北美的作用。對法裔加拿大人作出讓步,主要是為了應付十三個殖民地危機的革命衝擊而穩定英屬北美統治的不得已的措施。美國革命的爆發從根本上說,對毛皮貿易與農業移民是有衝突的。十三個殖民地民眾尤其是新英格蘭人,一向認為阿巴拉契亞山到密西西比河的土地應當歸屬他們,英國政府又將它歸還給昔日的敵人,肯定是不滿的。


1775年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後,大陸會議透過決議,煽動魁北克和新斯科舍殖民地人民也起來反抗英國暴政。英國奪取加拿大初期,經濟開發和擴張尤其是農業的發展有賴於人口增加。雖然早期英國政府出於各種動機,限制英國居民移居加拿大,但是由於國內和國際形勢的變化,很快改變了限制政策。英國向加拿大移民高潮的歷史背景是18世紀工業革命。

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和穩步推進,經濟開始擴張,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結果人口迅速增長。1812年戰爭之後的10年,英國政府徹底改變當初限制移民的政策,援助車船費促進向加拿大移民。這時改變政策,還有為了防止美國控制上加拿大的動機。

而美國確實在英法爭鬥時,向加拿大展開了進攻,這次雙方各有勝負,後來在1814年,華盛頓被加拿大聯軍攻陷,總統府被燒成了黑漆漆的一片,後來用白灰粉刷,也就是“白宮”名字的由來。到今天,兩國都不承認在那場戰爭中失敗,並且每年都展開慶祝活動。

後來的美國就把擴張從北向南開始,吞併或是購買,有了現在的國土面積,甚至墨西哥的國土都被美國搞走了大半。可以看出美國的崛起過程確實讓人臉紅,一點都不清白。而加拿大和美國在1812年的美加戰爭後,已經結成了聯盟。


從孟晚舟事件就能看出,孟晚舟案件不是單純的法律問題,而是複雜的政治案件,雖然美國和加拿大確實是法治社會,可這只是針對本國公民,對於孟晚舟這樣的“外人”,自然要撕下溫情脈脈的面紗了。所謂的“國家安全”也只是“謀殺華為”的遮羞布而已。要知道任正非是華為的靈魂,而孟晚舟是任正非最大的資產。美國拿捏住孟晚舟,就是希望能以此打擊任正非的意志,進一步毀掉華為。

牆頭草隨風倒

《1791年憲法法案》實行上下加拿大分治,實際上是美國革命和法國大革命背景下產生的政治體制。這有利於英國穩定對殖民地的統治。英國本來能夠有效地控制英屬北美殖民地的,而實際上遠非如此。

1837年上下加拿大兩省起義以及持續的改革運動雖然沒有成功,但是確實震動了英國政府,意識到政治管理制度有問題。於是,英國政府派遣德拉姆伯爵作為高階專員、英屬北美殖民地新總督去調查,給他的任務是確定加拿大省的“政府形式與未來”,似乎將要進行政治改革。


在英屬北美殖民地時期,受歐洲商業入侵之害最大的是西部內陸的草原五部落以及大西洋海岸的米克馬克人等族群。他們也像新法蘭西時期中部易洛魁人和休倫人一樣,或被強制同化,或被趕殺,或得傳染病成批死亡。而歐洲的槍支傳入更是加快了土著人的滅亡。比較而言,最後被歐洲文明淹沒之前,西海岸土著人似乎相對安全一些。

隨著農業居住區的擴充套件和獵物的減少,加拿大土著人逐漸丟失“追擊獵物的強大動力”,變得“無活力、懶惰或依賴”,加上酗酒,很快淪落到“人性蒙受恥辱的境地”,並“隨著接觸歐洲人的程度而退化”。就這樣,當今加拿大土著人在英屬北美殖民地時期成為歐洲商業入侵的犧牲品,遭受傷害、強暴、驅逐以及血統、文化的同化,日益走向滅亡之路,到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他們要麼進入保留地,要麼在絕望的反抗中緩慢地走向滅亡。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發生了伊格爾·古任科蘇聯間諜事件,加拿大政府估計蘇聯間諜組織已經潛入外交部等機密部門,突然發現失去了過去引以為豪的地理安全感,從而主動積極地捲入超級大國的冷戰旋渦。對於剛剛獨立不久的自治國家來說,這是個不小的考驗。


不期而至的冷戰促進了與美國的關係,但是加拿大政府卻被排斥在對德和約談判之外。加拿大在它所參加的國際組織中,由於大國控制,要發揮作用則受到了較大的限制。由於英國越來越不能夠發揮主導作用,便不再十分重視而逐漸放棄英聯邦的主導地位,加拿大變得重要起來,有時所發揮的作用甚至大於英國。剛甩開英國的影響和管控,從冷戰起又不得不依附於現在的美國。,幾乎沒有機會去走自己的道路,因為殖民體系遺留的資本主義感情到政治體制都是相通的。

所以加拿大為什麼要走向我們的對立面,這個問題幾乎從歷史當中就可以看得出來,自身的發展需要依仗美國的戰略,不需要過多的討論,中國需要自強,也需要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可以為世界貢獻新的美好和平發展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