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這句話要是放在我大車圈就不能完全適用,畢竟好看的皮囊確實成為很多消費車買車的直接動力,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有靈魂就行,有不有趣已經不那麼重要了。
一輛車要擁有一副好賣相,除了設計之外,還有很多細節可以展開聊,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車漆的故事。
說了你們可能不信,據行業經驗,車漆的製造成本可以達到整車製造的10%~20%,所以還真不要質疑一副皮囊金貴。而且更值得敬佩的是,回顧歷史,車漆這份金貴絕對是憑自己努力掙來的。
這些故事大家都遺忘了
可以說,車漆的概念是從無到有的過程。最早的汽車幾乎沒有車漆的需求,像賓士一號就是一臺三輪馬車改造過來的產品,根本沒心力管這些。
由於是基於傳統馬車造型而來,最早的汽車保有大量的木製和鐵質工藝。
它的車漆工藝更像是“傢俱工藝”,風吹日曬不是它的強項。
直到20世紀初的這段崢嶸歲月,汽車普遍採用的是一種以亞麻仁油為粘合劑的油漆。這種車漆除了需要人手刷制,還因為油樹脂需要透過氧化交聯進行固化,得花數週時間才能完全乾燥。這個畫面瞬間把我帶回了90年代,那時老爸給傢俱刷漆時就是這幅場景。
這種傳統工藝一直延續到福特T型車(1908年~1927年),儘管他們最為推崇的黑漆比其他顏色幹得更快,但在裝配線末端進行刷漆的T型車還擠滿了倉庫。
福特為什麼選擇黑漆的秘密,除了覺得這個成本低外,還因為這種顏料幹得最快
讓大家很難想象的是,除了乾燥慢,這些車漆兩三年內就會被紫外線摧殘,出現脫漆、變色等一系列問題。在那個年代,人們通常會從五金店買些油漆、馬鬃刷,重新給汽車上漆,這和當下原廠漆能陪伴汽車的整個生命週期有很大差距。
還好這些難題在1924年出現了轉機。而且好像劇本編排,車漆的升級竟然源自一個美麗的誤會。
這件事發生在1921年7月一個炎熱的星期五下午,杜邦薄膜廠的一名工人把一桶槍棉,也就是經過硝酸鹽溶液處理的棉花纖維,落在了裝貨碼頭上。
等週一早,關心此事的工作人員把這個桶拿進去開啟時,他驚訝不已,發現裡面並不是槍支棉,而是一種透明、粘稠的液體。在杜邦公司拉回去一番試驗後,發現它竟然可以大大縮短油漆乾燥時間和提升耐用度。
杜邦敏銳地發現了商機,1924年,他們聯合奧克蘭(龐蒂亞克的前身)推出了第一輛噴漆生產的汽車——6-54A。當時這款車打出的廣告語是“真正的藍色奧克蘭6”,不用說,滿屏的神氣都快羨慕死旁人了。
1921年,杜邦公司是硝酸鹽電影膠片生產的領導者。他們無意間製造的這種液體成為了硝基漆的基礎,在隨後近50年的時間裡,硝基漆一直是汽車表面漆的主要原料
也正是從這時開始,杜邦開啟了車漆尖端技術的制霸。
就好比我們評價一個人有聲音、體型、性格這些,評價千變萬化的色彩我們也有幾個重點方向,我們稱之為色的三要素——色相、純度、明度。1929年,杜邦公司率先推出第一種用合成樹脂醇酸樹脂製成的醇酸磁漆,就進一步提升了光亮度和耐久性。
當杜邦Model G Speedster(1929年)出現在公眾面前時,毫無疑問地,再一次吸引了一眾目光。這款車還被設計稱為遊行車,可知大家對它的喜愛程度。
這款車搭載了125馬力的直列八缸發動機,並且還有賽道版本
1935年,他們又率先推出汽車漆調色系統,打破由黑色主導的次元壁,色彩豐富度跨入新紀元。受此影響,比如雪佛蘭,在1935~1938這幾年,車漆的豐富度就提升了很多。
本以為汽車色彩能走上飛速發展的道路,但無奈二戰打破了原有的計劃。二戰結束後,世界這才緩過勁來,正式進入了汽車時代。
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消費主義盛行,車漆的發展異常迅猛。下表很有趣,它解釋的是車漆發展和一些關鍵歷史階段的相互關係,說的就是這件事。
這張表的縱座標是油漆的出貨量增長率
那,這段時期,車漆到底發生了哪些進化呢?
20世紀50年代,杜邦公司推出了LUCITE丙烯酸快乾漆,它很快取代了硝基漆成為第三代汽車漆,並且至今仍在使用。
20世紀60年代,又相繼出現了氨基高溫烤漆、聚気酯高溫烤漆等,把光亮度、耐久性和硬度又提升了不少。
20世紀70年代,雙層烤漆被推出,它採用底塗層罩透明塗層面漆工藝,因出色的耐久性和高光亮度被廣泛使用,併為後來的金屬漆和珍珠漆開發奠定了基礎。
車漆技術進入到環保時代
可以說在80年代以前,車漆技術的重心是提升色彩豐富度、耐用性和生產速度。這些直接都是直接影響消費者使用層面,也是消費者最能感知的部分。
但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們其實不太能大幅感知車漆技術的升級了。
這是不是說車漆技術停滯不前呢?
這就要看我們是否上升到為全人類造福的層面來說,因為從這以後的絕大部分時間,車企的工作重心是在解決環保問題。
比如油性漆和水性漆的升級,就花費了很大力氣。20世紀90年代,IC公司成功地開發出水性塗料,下圖是我整理的兩種漆的特點和處理工藝,能看到是有很大不同。截止現在,水性漆終於實現了市場主導地位,是非常值得誇讚的一件事。
再往後,像免中塗技術因為可以減少VOC排放,又被很多廠家看中,它的技術特點將中塗層和色漆層合併成一個塗層。
主推這項技術的都是一些行業領頭人,比如杜邦、BASF以及PPG等。目前我們一些自主品牌也在響應這些號召,比如吉利、哈弗、江淮等品牌。就我從一位吉利工程師口中得知,這項技術的改造成本就得3000多萬。
未來的車漆可以解決我們的痛點嗎?
講真,從歷史發展的眼光看,車漆能有如此豐富的色彩以及出眾的耐用度,已經非常不易。如果再要有什麼苛刻要求,可能就是希望它的耐用度再提升些。
其實在現代造車理念中,已經採用了一系列考核手段來提升它的表現,其中除了我們常說的耐酸鹼,耐紫外線測試,還設計了諸如耐石擊、耐高壓水沖洗等測試。特別是耐高壓水沖洗測試,明顯帶有濃烈的現代用車風格。
車漆挺不容易的,風吹日曬,需要經受各種侵襲
我們就重點聊聊耐高壓水沖洗這項測試,因為它的使用場景很貼近我們的使用需求,汽車外飾件如車身鋼板或保險槓等塑膠件上的油漆塗層,其耐高壓清洗機清洗的能力十分重要。
這項測試目的是模擬一定的水流量、噴射壓力和水溫,來沖洗油漆表面,觀察油漆的損傷情況。通常要求水流量:400~800 L/h;壓力:3~18 MPa;最高溫度:80~155℃,顯然這些是比我們平常用車嚴苛得多。
水流量:400~800 升/小時;壓力:3~18 兆帕;最高溫度:80~155℃
當然了,就好比我們做護膚,面部保養要比頸部保養仔細,頸部要比身體保養要仔細。因為成本投入不可能無限制,所以怎麼劃分輕重緩急也很重要。
其實汽車車漆會根據表面的重要程度劃分為多個區域。常見的劃分分為A\B\C\D四個區域,他們的定義如下。
比如下圖是前保險槓的分割槽情況,所以各個區域的重要性還是不一樣的。所以如何提升每一個區域,特別是非關鍵區域的重視度,是各廠家的分水嶺之一。
當然了,在後裝市場,已經有一系列辦法來提升整車車漆的耐用度,比如隱形車衣就一直很火。就這種技術,我是秉著開放的態度,它的優點是防腐蝕、劃傷,有一定的自修復能力,同時還能提升光澤度。
不過後裝市場的水比較深,產品質量層次不齊,劣質的車衣時間久了會導致發黃起毛邊,如果是pvc材質的,撕除可能會留膠,且很難除掉,最好是選擇TPU材質,並且在正規店面處理為佳。
隱形車衣是一種透明的軟質塑膠膜,可以貼於全車身或者區域性,主要作用就是可以保護車漆,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硬物劃傷車漆。
AL頻道小結
汽車發展至今,車漆基本形成了很穩定的製造工藝,因為習慣,我們似乎覺得這些都是理所當然。經過今天的介紹,大家已經發現了,這肯定不是很簡單的一件事情,有著多代人共同努力才有的結果。
當然了,車漆技術也不會一直停滯不前,只要敢於突破,沒有不可能。比如馬自達推出魂動紅的時候,不也是讓豪華品牌側目了麼?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