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百年煤城”的歷史嬗變:從資源枯竭型城市到淮海經濟中心

由 機東林 釋出於 綜合

中新社徐州11月19日電 題:“百年煤城”的歷史嬗變:從資源枯竭型城市到淮海經濟中心

中新社記者 劉林 朱志庚

“這是今年開行的第280列中歐班列,完成全年300列的任務已可預期。”站在徐州淮海國際陸港核心區——鐵路貨運中心前,徐州淮海國際港務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蔡前鋒躊躇滿志。“誰能想到,就在十餘年前,這一片還是採煤塌陷區,資源枯竭、環境惡劣。”

初冬暖陽下,剛返回的“徐州號”中歐班列正在卸貨;重型貨車往來穿梭,將來自俄羅斯的木材、紙張源源不斷地運達不同的目的地,為周邊已成型的千億級木材加工、傢俱生產等產業注入強勁動力。

而徐州生產的大型機械、汽車配件等產品,透過此通道輸送至歐亞各地,為徐工、卡特、淮海控股等重點企業開闢出新的市場。

昔日“五省通衢”的徐州,今朝不只是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更是國家生態轉型的典範。

徐州是江蘇唯一的老工業基地和資源枯竭型城市。當地持續100多年的煤炭開採,為全國的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然而,徐州因煤而興也因煤而困。長期的煤炭開採,導致徐州產業單一,生態環境也面臨挑戰。曾經的“金山”挖空了,留下35萬畝採煤塌陷地,從城市面貌到產業結構,都面臨艱鉅的轉型任務。

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是世界性難題。徐州始終把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作為發展主線,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條艱難的轉型之路。

徐州賈汪區潘安湖周邊曾經是沉降最嚴重的採煤塌陷地。經過挖土造田、挖湖造景,搖身變成國家溼地公園,湖水清澈、草木茂盛。

而隨著徐州被國務院明確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徐州利用其區位優勢,在城市西北角著力打造淮海國際陸港。今年7月30日,徐州淮海國際港務區正式成立,淮海國際陸港建設進入了快車道。“未來,陸港將直接帶動十餘萬人就業,上下游產業鏈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效果凸顯。”蔡前鋒介紹,要高水平建設淮海國際陸港,更好地發揮區域合作的“發動機”作用,使淮海經濟區逐步發展成為以徐州為中心的現代化都市圈。

徐州的變化不僅停留在經濟層面,城市生態面貌更是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天鵝又回來了。”今年10月,九里湖國家溼地公園管理中心副主任孟慶坤再度發現了天鵝群的身影。“九里湖現是港務區的‘內湖’,天鵝群連續三年在此落腳,說明了港區建設大踏步前進的同時,兼顧了生態改造。”

2019年,徐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151.35億元人民幣,躍居全國地級以上城市第27位。歷經轉型之痛,這片土地告別“經濟窪地”老魔咒,撕掉“百年煤城”舊標籤,發生了脫胎換骨的歷史性鉅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