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了“油箱蓋”就起火,氫能源還是未來嗎?

近日,現代汽車宣佈召回美國54輛Nexo氫燃料電池車,召回的原因是可能會洩露氫氣,引起火災。

起因是今年的3月,一位車主在加氫站加氫時,因為手上有靜電,觸摸了加氫口後,點燃了洩露的氫氣,引起了火災。

摸了“油箱蓋”就起火,氫能源還是未來嗎?

最後的調查原因顯示,是供應商在“偷樑換柱”將原本設計中指定的鐳射焊接過濾器換成環氧樹脂粘合過濾器。

而就在我查詢資料的時候,更是出現了幾個觸目驚心的大字“加氫站爆炸”。

摸了“油箱蓋”就起火,氫能源還是未來嗎?

手部的靜電可以引發火災,儲存氫氣的加氫站還能發生爆炸,氫能源還是人們口中說的未來嗎?

在得出最終的結論前,我們不妨先看看時下普及率最高的新能源——電動。

電動,“陳舊”的新能源

嚴格意義上來說,電動車根本算不上新能源,因為在1835年,美國人托馬斯達文波特就造出了第一臺“電動車”。但由於其搭載的是一塊不可充電的蓄電池,因而這個“歷史第一”並不太被認可。

摸了“油箱蓋”就起火,氫能源還是未來嗎?

隨著第一輛汽油車的誕生,燃油成為了時代的主題。直到最近十年,電動車才再次雄起。

然而,雄起的電動車卻並不能解決續航焦慮的問題。

一輛電動車想要達到600公里的續航,在不考慮折扣的情況下,至少需要70kWh以上的電池容量。車型如果更大,所需的電池容量就更多。車型如果越小,它搭載的電池包就有限,續航就難以做得更長。

而燃油車中A0級的飛度油箱就有40L,油耗算6L左右也能夠行駛將近700公里,而且是實打實的續航。

最重要的是,油車加油僅需幾分鐘。這個時間電動車充電二維碼興許都還沒有掃好。

摸了“油箱蓋”就起火,氫能源還是未來嗎?

所以電動車就只能玩命地堆續航,直到堆出了1000公里續航的車型,甚至是更長的。

但充電問題依舊沒有解決,續航越長,電池包容量越大,所需的充電時間就越長。縱使現在有800V快充,甚至是900V快充的加持,但電動車充電到最後的涓流充電是非常緩慢的。

最致命的問題是,續航縮水。你看,在東北根本沒有人敢開電動車。

氫燃料,另一個突破口

相對於電動車,氫燃料車最大的優勢就在於補能與續航。

氫燃料車加註燃料的時間需要3-5分鐘,基本與加油一致,而且輕輕鬆鬆七八百公里。而且氫燃料比電動要更加環保,“尾氣”排放的是水,真正做到了零汙染。

摸了“油箱蓋”就起火,氫能源還是未來嗎?

雖然說固態電池也能夠具備快速補能以及超長續航的優勢,但是大家都還已在技術驗證與PPT的階段上,前景如何還有待商榷。

然而氫燃料卻已經在其他行業運用多年,比如說航空業。

既然航空業都會用到氫燃料,那就證明氫燃料的安全性絕對不會像開篇那樣危言聳聽。

事實上,氫燃料的確是一種非常安全的能源。

氫氣的密度只有空氣的1/14,且具有較大的浮力和較強的擴散性,就算發生洩漏,氫氣也會立即擴散到空氣中。氫氣的單位爆炸能量也是常見燃氣中最低的,僅為汽油的1/22。而且只有在富含氫的封閉環境下,氫氣可能會導致火災或爆炸。

所以氫氣只有在儲存不當時,才會發生爆炸火災等危害。

摸了“油箱蓋”就起火,氫能源還是未來嗎?

而鋰電池出現熱失控的機率就要大很多。

電池包的擠壓、變形,甚至是長時間高功率快充,氣溫過高都有可能引發熱失控。而且由於鋰電池續航縮水的問題,反覆充放電加劇了電池的老化,更容易造成起火。

摸了“油箱蓋”就起火,氫能源還是未來嗎?

尤其是要追求更高的續航,採用能量密度更大的電芯時,電芯的穩定性就會降低,潛在的危害也會越大。

鋰電池問題很多,但抵不住造價“便宜”(對於氫燃料而言)。

一座加氫站主要要包含制氫系統(具有內製氫能力的加氫站)、純化系統(內製氫加氫站中用於純化站內製備的氫氣,以達到使用標準)、壓縮系統、儲氫系統、加氫系統、安全監控等等。制氫、儲存的材料都相當昂貴,一座加氫站建設的投入遠遠超過充電站。而且現在氫能源車並不普及,加氫站幾乎都在虧損運營。

迴歸標題,氫燃料會是會是未來嗎?在我看來,近幾年來都不會是。純電動的滲透率正在驚人地增長,產業鏈的發展已經被帶動起來,固態電池也已經被提上日程。一旦續航焦慮被解決,氫燃料或許難有出頭之日。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526 字。

轉載請註明: 摸了“油箱蓋”就起火,氫能源還是未來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