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般又是如何誇孩子的呢?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不斷解鎖各種技能時,我們會毫無保留的對他們進行誇讚。
我經常會在孩子給我驚喜時,毫不不吝嗇的對他豎起大拇指,再加一句“真棒”。
“真棒”是我家孩子接收到最多的誇獎他的詞,以至於有時他自我感覺不錯的時候也會對自己說一句“真棒”。
隨著孩子的逐漸成長,我在不斷的學習的過程中發現,這種讚美對他來說沒有好處,可能還會有害。
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裡提到,鼓勵的長期效果在於它能讓孩子自信。讚揚的長期效果是讓孩子依賴於他人。經常被讚揚的孩子更注重外在,會更考慮別人會怎麼想。讚揚會讓孩子更關注讚揚,而忽視自己的行為。比如說孩子吃飯,這本應該是他們自己該做的事情,但我們卻會在他們把飯吃完後對他們一頓狂誇。
這會讓他們大多數時候不好好吃飯,因為如果天天都好好吃飯,就得不到那麼多誇獎了。
我們永遠是最疼愛自己的孩子,但別人不會。當他們在家經常被我們這樣“誇讚”後,會誤以為自己真的非常棒非常優秀,出到外面可能很容易受挫。
這就是很多小朋友在家相安無事,去到別人家動不動就哭的原因之一。
孩子會為了得到他人認同,或討好他人而做某事,不是出於自己內心真的想做,導致有人看見了就做,沒看見就不做。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出現這種情況,如上車讓座,我們有時候不想讓座會迴避別人的眼神,自己不去看就當沒有看見;
我們經常在孩子面前強調過馬路需要走斑馬線,紅燈停綠燈行等規則,但自己孩子在旁邊時會做的很好,不在時就會根據自己的判斷過馬路了。
他們會因為做了某件事得不到讚揚而失落,甚至下次不再那樣做了。長期採用讚揚的方式,會使他們在做每件事都想得到讚揚,使行為目的發生顛倒。
我家孩子吃飯,奶奶有時候會說吃完這碗飯我就獎勵什麼什麼,我就會在旁邊補充一句,“吃飯是自己的事,我們不需要獎勵”。
否則我們吃飯的目的就變成了為了獎勵而吃。
那孩子上學後,考得好需不需要讚揚?現在我們在這件事上都習慣性的喜歡誇讚,但孩子有考的好的時候也會有考的不好的時候,考的好表揚,不好就批評,這本身就是有問題的。
學習本身是孩子自己的事,如果有了其他的雜念就會讓學習本身變質。
記得我們小時候,我們每年拿錄取通知書的那天都不會很煎熬,因為不論好壞對我們都不會有什麼影響。
我們父母在這件事上做的很好,可能是家裡有幾個孩子,他們無暇顧及。
有一年我破天荒考的極好,興高采烈的回到家,想自己肯定會有什麼不一樣的待遇,結果是什麼都照舊,雖然有所失望,但這個成績本身已經鼓勵到我了,讓我很滿足,以至於後來學習起來更有動力。
可能真是印證了這句話:被鼓勵的孩子更注重自己的內在,更多的考慮他們自己是怎麼想的;那什麼事情該誇,什麼不該誇,又該如何誇呢?如果這件事是屬於孩子自己在那個階段能做到事情則不需要誇,做出突破的時候則可以誇,而且要是適當的誇,有方法的誇。
如孩子剛學會一項技能,可以適當誇讚,表達是他自己透過努力完成的想法,讓他從這件事本身得到滿足。
記得我家孩子在剛接觸積木時,小手拼接會有些困難,多次嘗試搭不上的時候表現的不耐煩。
那時我趕緊上前跟他說:“哇,寶貝,你把積木搭這麼高了,真棒。”
我知道需要對他所做的事情表示肯定,然後我再說:“你現在搭的這麼高,我們需要站起來才能搭的更高,來,我們一起繼續疊高高吧。”
在他再次做嘗試的時候,我會稍微幫他一下,他發現這樣居然真的可以,就更有信心了。
後來他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時,我發現他更有耐心了,他知道自己不是因為不會搭,而是方法不對,經過多次嘗試如果還是不行,他就會選擇尋求我的幫助。
這種誇讚準確地說其實就是鼓勵,他們做的好時可以運用鼓勵,讓他們更有動力;沒有做好時運用鼓勵,讓他們多給自己一個機會。概括地講:鼓勵的方式,是基於過程的表揚;
對孩子來說,這樣的誇獎更能讓他們內心得到滿足。
試想我們自己,當別人誇讚你時說出所以然時是不是更有成就感。反之,可能就會認為對方沒有誠意或者覺得他不是真心這麼認為。
鼓勵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東西,我們需要多鼓勵他們,讓他們從心裡覺得自己是被認可的、有價值的,應儘量避免千篇一律的讚揚。你是否曾想過,我們為什麼成為了現在的自己,我們在意別人的看法、討好別人、寧可自己吃虧,不讓別人難過等等。
這都是我們性格所決定的,我們很多時候內心並不那麼想,實際卻那樣做了。
性格的形成又與我們所處的環境有關。我們接受的家庭教育是沒有經過學習的,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延續這種教育方式。讓孩子儘可能擁有健全完善的人格,自己需要學的還有很多。孩子是我學習的動力,讓我時刻反省自己,我知道之前做的方法不對不要緊,因為現在開始永遠都不算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