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楓《我的姐姐》大火,原型曝光被嘲冷血,不養弟就十惡不赦嗎
張子楓主演的《我的姐姐》大火,重男輕女的父母執意要生兒子,甚至想出要讓女兒裝瘸的損招,計劃失敗後,暴打女兒出氣,但後來他們還是生下了兒子,女兒自從上大學後也不再用家裡一分錢,幾乎沒有回過那個家,但後來父母出車禍雙亡,姐姐在葬禮上第一次見到了和自己有血緣的弟弟,從此以後徘徊在養育弟弟與實現自己理想的掙扎中,是放棄自己繼續深造的夢想?還是把弟弟送養,兩種價值觀在碰撞,親情與夢想在對決,賺足了觀眾的眼淚,開放式的結局也留給了觀眾太多遐想。
但電影的原型,卻是另一個結局,一個聽起來很“無情”的故事。
原型中的姐姐被網友們“判定”無情的罪證主要有兩個:第一賣掉了兩套房子,並且賣房子的錢並沒有給弟弟一分;第二把弟弟送給農村家庭並斷了關係,自己則在一線城市買了房子組建幸福家庭。
網上曝光的《我的姐姐》原型
原型姐姐成個那個自私的人,卻很少有人看到埋藏的兩條資訊:父母和原型姐姐本就不親,姐姐是爺爺奶奶帶大的,家長會要自己去開,過年過節父母也不來看望;原型姐姐和弟弟差20多歲,也沒有相處過,原型姐姐說,如果父母在她很小的時候就給她生了這個弟弟,她們有足夠的時間培養姐弟情,那她肯定會毫不猶豫的就撫養弟弟。
但即使是這樣,很多網友依然說,就算姐姐有無數理由,就算沒有親情,那畢竟血濃於水,這個姐姐的做法真的是太過了,這樣說的網友無非是因為我們為家庭犧牲,“長姐如母”的觀念太深入骨髓了,都覺得這樣是對的,那出來一個認為不那樣做的人就是“天理不容”了,另一撥人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的人,誰都會站在道德制高點去評判,那沒有人真正地意識到照顧一個四、五歲的孩子,需要付出多大的時間和精力,這並不光是意味著犧牲掉自己的理想和嚮往的生活,這還意味著有可能犧牲掉一輩子的幸福。
《我的姐姐》中的姑姑就是這樣一個人,為了弟弟犧牲掉自己上大學的機會,嫁給了一個普通的人,照顧自己兩個孩子的同時還要照顧弟弟的女兒,兒女長大也沒啥出息,也不理解她的付出和犧牲,等著孩子都能工作想著能喘口氣的時候,自己的丈夫又病倒了,犧牲了一輩子,除了別人一句不鹹不淡的“這姑姑挺好的”以外,還獲得了什麼呢?什麼都沒有!
有誰為這個“姑姑”感到委屈過嗎?沒有,所有的人甚至包括她自己都覺得這是應該的,
難道真的是應該的嗎?
不同的人,因為經歷不同,在面對這樣同樣一件事的時候選擇也會不同,所以誰都沒有必要指責誰。我理解“姑姑”的做法,因為在她心裡親情是最重要的,她覺得家是最重要的,所以她無怨無悔;我也“敬佩”原型中的姐姐,她很清楚如果照顧弟弟這輩子她要面對什麼,她承受不起,所以她選擇拒絕,雖然這種堅決在外人看來很冷酷,但原型姐姐並不是沒有感情,是她的父母沒有給她培養感情的機會。
但我們太多人,在這兩種之間徘徊猶豫。他們可能並不是心甘情願地想要撫養弟弟,但因為外界的壓力、自己內心的“譴責”選擇被迫撫養弟弟,然後在撫養的過程中心中的不甘與委屈會時不時地敲打自己的內心,衍生出一種叫做“犧牲感”的東西,到最後自己的願望也沒實現,自己的幸福也沒有把握住,弟弟在“虧欠”中長大,總覺著是自己導致了姐姐不幸福的一生,你覺得他會幸福嗎?這種虧欠也許是最折磨人的,久而久之就成了我們最傳統也是最心酸的模式:
“姐姐,一輩子都在等弟弟一句感謝”
“弟弟,一輩子都在等姐姐一句對不起”
......
做不到無私、發自內心的接受,就做另一面吧,有被別人討厭的勇氣,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決心,他人的認可不重要,內心和想法和統一才最重要,不做那個分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