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相如琴臺探秘
在南充市高坪區江陵鎮琴臺寺村,有一座古寺廟名叫琴臺寺,在東二道橋畔有一口“相如井”。相傳,司馬相如曾用此井水煮酒。
初春時節,筆者慕名來到琴臺寺村,見此井至今仍供琴臺寺村200多戶人家飲用。眾多村民如數家珍般講述了司馬相如琴臺的故事。
史載:成都、臨邛、安漢三地皆有司馬相如琴臺。安漢縣琴臺,在今高坪區江陵鎮琴臺寺村,旁有相如故宅,其地有光聖寺。
相傳,司馬相如寓居此地時,常在皓月當空的晚上,與卓文君一道在月下彈琴誦賦。宋紹興十年(公元1131年),縣丞於方回過琴臺時,題《過琴臺遊光聖寺觀》詩:“地號琴臺本不虛,相如曾卜此閒居。至今洗筆池中水,尚有當時吮墨魚。”宋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寺僧將留題原樣請蒲楠書於石碑上,由遂寧石匠宋子信刊刻,立於光聖寺內。宋末,光聖寺毀於火,明初重建時,將光聖寺更名為琴臺寺。於方回詩碑立於琴臺寺大雄寶殿門前右側,因年久字跡不大清楚,於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依原字點畫雕修立於原處。
琴臺寺為四合院式廟宇,前系觀音殿,後為大雄寶殿,左是戲臺,右為書房。觀音殿前有一小水池,池上所建石拱橋,將池水一分為二。月夜,人行橋上,可見左右池水中各有一個月亮,時人便將這種情景稱為“琴臺夜月”。
又傳,琴臺寺觀音殿前的飛簷下,大門兩側塑有哼哈二將,哼將的左眼安的是一顆夜明珠,當月光照射眼珠時,又反射至水池中,池中便有兩個月亮。
今蓬安縣境在漢時為安漢縣(隋開皇十八年更名為南充縣)轄地。南北朝時,南朝梁武帝天監六年(公元507年),將安漢縣東北境(包括司馬相如寓居地)析出新置一縣,因司馬相如曾寓居於此,故名“相如縣”,縣治在利溪鎮。清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降蓬州為不轄縣的縣級散州,同時新建羅家場(因場在嘉陵江邊的江陵壩,人稱“水羅家”),將原司馬相如寓居地劃歸羅家場,羅家場隸屬南充縣,從此,司馬相如琴臺隸屬南充。
杜甫寓居成都時,作《琴臺》詩曰:“酒肆人間世,琴臺日暮雲。”
明正德年間,監察御史盧雍遊相如琴臺時,作詩云:“相如一去已年年,縣廢臺空名自懸。莫道當壚花影盡,至今皓魄尚娟娟。”
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蓬州人林璉《詠琴臺寺》詩云:“昔年琴址已杳然,今遺古蹟寺廊邊。林花豈是當年景,水月長流此夜天。壩接通衡聞駐馬,江浮疋練見行船。往來世境雖多變,鐘鼓山前不斷煙。”“駐馬”即駐馬壩,亦名吊馬壩,即今高坪區江陵鎮吊馬壩村。
清嘉慶二十年(公元1815年),南充知縣洪運開到琴臺寺賞月,作《琴臺夜月》詩:“漢相班班挺壯酞,長卿才調也風流。梁園客至聯今雨,巴國人傳此舊遊。古佛一龕泉響寂,暮山千疊月輪秋。清光應照閨中婦,尚恐嬋娟感白頭。”
1951年春,南充縣政府拆去琴臺寺,建築材料修了縣府大禮堂(後為龍門中學禮堂)。20世紀70年代,戲臺等也被拆除。琴臺早已不存,相如坪也變成了農田,琴臺寺舊址今已建琴臺寺村小學校。現僅存琴臺寺東二道橋畔的“相如井”,於方回詩碑已由高坪區文物管理所收藏。
因此地曾屬相如縣(今蓬安縣),蓬州(民國二年更名蓬安縣)人為了紀念司馬相如,又於清道光以後在蓬州州治錦屏鎮重建琴臺,今亦無存。
羅家場因地處江陵壩,1988年地名普查時,更名江陵鄉,1992年撤鄉建鎮,更名江陵鎮。1993年7月劃歸高坪區。
在漢時為安漢縣(隋開皇十八年更名為南充縣)轄地。南北朝時,南朝梁武帝天監六年(公元507年),將安漢縣東北境(包括司馬相如寓居地)析出新置一縣,因司馬相如曾寓居於此,故名“相如縣”,縣治在利溪鎮兩河塘。
來源:南充日報 作者:趙昇華 伍家寬 王積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