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線上記者 燕巧
3月23日,廣元市政法隊伍教育整頓政法英模事蹟報告會舉行。報告會上,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模範法官、全國優秀法官郭興利做了先進事蹟報告。
雖然已經退休1年多,“背篼法官”郭興利仍然奔波於服務群眾的第一線:以郭興利工作室和工作隊為依託,回到家鄉成立了“義務為民服務工作站”,做了一名義務法律宣傳員。報告會現場響起一陣又一陣掌聲,其先進事蹟在全市政法系統隊伍中反響熱烈。
1991年部隊轉業時,郭興利主動申請回到家鄉法院——劍閣縣人民法院開封法庭工作。在這裡,他一干就是28年。
王磊 攝
“背篼法官”從何時開始的呢?1993年3月的一天,一起贍養糾紛案定在上午9點開庭。郭興利習慣性地提前半小時到庭,老人的兒女早到了,他也坐在法庭裡等待著兩位老人,可眼看快12點了,還沒見老人的蹤影。又等了很久,才見兩位老人揹著背篼氣喘吁吁地來到法庭。老人一進法庭大門就一個勁兒地道歉:“郭法官,對不起,我們早上5點鐘就起床了,天不亮就出發了,飯也沒吃,走了30多里的山路,緊趕慢趕可還是遲到了,實在不好意思……”
郭興利當時想,兩位老人那麼大年紀了,為了討個公道,竟要跑那麼遠的山路,吃那麼多的苦。而自己身強力壯卻高坐法臺,等待他們來開庭。“作為共產黨員,我們來自人民,為人民而生,為什麼我們就不能主動到案發地去開庭,把法庭設在老百姓的家門口呢?”郭興利說。
就在那天,郭興利作了一個決定:把法庭“搬”出去,“搬”到老百姓家裡去!
燕巧 攝
竹背篼是川北老百姓用來背東西的生活工具。郭興利說,這個物件,上大下小,非常適合山區出行。上面放國徽,寬敞;下面裝卷宗,安全。在田間地頭、河谷灘塗、農家小院,背篼一放、幾張桌子一擺,甚至幾塊石頭一壘,再將國徽端端正正的掛上,一個靈活方便,又不失莊嚴的“法庭”就立起來了。
20多年來,郭興利和同事們常常天不亮就出門,摸黑才回家,兩頭不見天。有因老天突降暴雨,淋成落湯雞的狼狽;有被野狗圍攻,孤獨無助的惶恐;更有腳底磨泡,渾身散架,倒床便睡的疲憊。20多年來,他們的足跡踏遍了轄區的每一個村寨,背爛了幾個背篼、磨爛了多副背繩,騎壞了5輛腳踏車,但巡迴審判就有2800餘件,全部實現案結事了。
鄉親們都親切稱呼他為“背篼法官”、田坎法官、平民法官,郭興利把這當作是他們對自己最大的認同和信任。
郭興利還給自己和庭裡的同事訂了個規矩:凡是結了的案件必須逐件回訪。每一次回訪,都能發現一些問題,也總能解決掉這些問題。因為全體同事的堅持和付出,他們所在轄區形成了良好的尊法守法氛圍。28年來,群眾到縣“零”信訪、重大刑事案件“零”發生。
如今,郭興利家鄉的交通狀況已經有了很大改善,法庭也配了巡迴審判車,不再用背篼了。“背篼可以丟,但司法為民的初心使命不能丟,公正司法的責任擔當不能丟,服務百姓的‘背篼精神’更不能丟!”報告會上,郭興利的話鏗鏘有力。
2019年,郭興利退休,不再是法官。但退休後的他仍舊在發揮自己的光和熱:以郭興利工作室和工作隊為依託,回到家鄉成立了“義務為民服務工作站”,做了一名義務法律宣傳員,奔波於服務群眾的第一線,努力為打造“無訟村、無訪村”。
現在,在郭興利的辦公室牆上,仍然掛著“俯首甘為孺子牛”牌匾。那是他剛到法院工作時,老父親寫給他的。郭興利說,“我是農民的兒子,生在大山、長在大山,為這片生我養我的土地服務一輩子,讓法治的光芒照亮大山深處;把黨的溫暖送進千家萬戶,讓群眾說黨好,永遠跟黨走!這是我畢生的夢想和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