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燕巧
3月23日,广元市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政法英模事迹报告会举行。报告会上,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法官、全国优秀法官郭兴利做了先进事迹报告。
虽然已经退休1年多,“背篼法官”郭兴利仍然奔波于服务群众的第一线:以郭兴利工作室和工作队为依托,回到家乡成立了“义务为民服务工作站”,做了一名义务法律宣传员。报告会现场响起一阵又一阵掌声,其先进事迹在全市政法系统队伍中反响热烈。
1991年部队转业时,郭兴利主动申请回到家乡法院——剑阁县人民法院开封法庭工作。在这里,他一干就是28年。
王磊 摄
“背篼法官”从何时开始的呢?1993年3月的一天,一起赡养纠纷案定在上午9点开庭。郭兴利习惯性地提前半小时到庭,老人的儿女早到了,他也坐在法庭里等待着两位老人,可眼看快12点了,还没见老人的踪影。又等了很久,才见两位老人背着背篼气喘吁吁地来到法庭。老人一进法庭大门就一个劲儿地道歉:“郭法官,对不起,我们早上5点钟就起床了,天不亮就出发了,饭也没吃,走了30多里的山路,紧赶慢赶可还是迟到了,实在不好意思……”
郭兴利当时想,两位老人那么大年纪了,为了讨个公道,竟要跑那么远的山路,吃那么多的苦。而自己身强力壮却高坐法台,等待他们来开庭。“作为共产党员,我们来自人民,为人民而生,为什么我们就不能主动到案发地去开庭,把法庭设在老百姓的家门口呢?”郭兴利说。
就在那天,郭兴利作了一个决定:把法庭“搬”出去,“搬”到老百姓家里去!
燕巧 摄
竹背篼是川北老百姓用来背东西的生活工具。郭兴利说,这个物件,上大下小,非常适合山区出行。上面放国徽,宽敞;下面装卷宗,安全。在田间地头、河谷滩涂、农家小院,背篼一放、几张桌子一摆,甚至几块石头一垒,再将国徽端端正正的挂上,一个灵活方便,又不失庄严的“法庭”就立起来了。
20多年来,郭兴利和同事们常常天不亮就出门,摸黑才回家,两头不见天。有因老天突降暴雨,淋成落汤鸡的狼狈;有被野狗围攻,孤独无助的惶恐;更有脚底磨泡,浑身散架,倒床便睡的疲惫。20多年来,他们的足迹踏遍了辖区的每一个村寨,背烂了几个背篼、磨烂了多副背绳,骑坏了5辆自行车,但巡回审判就有2800余件,全部实现案结事了。
乡亲们都亲切称呼他为“背篼法官”、田坎法官、平民法官,郭兴利把这当作是他们对自己最大的认同和信任。
郭兴利还给自己和庭里的同事订了个规矩:凡是结了的案件必须逐件回访。每一次回访,都能发现一些问题,也总能解决掉这些问题。因为全体同事的坚持和付出,他们所在辖区形成了良好的尊法守法氛围。28年来,群众到县“零”信访、重大刑事案件“零”发生。
如今,郭兴利家乡的交通状况已经有了很大改善,法庭也配了巡回审判车,不再用背篼了。“背篼可以丢,但司法为民的初心使命不能丢,公正司法的责任担当不能丢,服务百姓的‘背篼精神’更不能丢!”报告会上,郭兴利的话铿锵有力。
2019年,郭兴利退休,不再是法官。但退休后的他仍旧在发挥自己的光和热:以郭兴利工作室和工作队为依托,回到家乡成立了“义务为民服务工作站”,做了一名义务法律宣传员,奔波于服务群众的第一线,努力为打造“无讼村、无访村”。
现在,在郭兴利的办公室墙上,仍然挂着“俯首甘为孺子牛”牌匾。那是他刚到法院工作时,老父亲写给他的。郭兴利说,“我是农民的儿子,生在大山、长在大山,为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服务一辈子,让法治的光芒照亮大山深处;把党的温暖送进千家万户,让群众说党好,永远跟党走!这是我毕生的梦想和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