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7點,蒼偉松就要來到編組場,和同事一起開始對“鐵蘑菇”進行檢查、維修。這是60歲的蒼偉松在崗的最後一個春運期間的日常。
蒼偉松在編組場內對減速頂雙頭螺栓進行緊固。(谷華 攝)
“鐵蘑菇”是對安裝在股道上的減速頂的俗稱,這些“鐵蘑菇”事關車輛能否剎住站穩。
中國鐵路太原局集團有限公司太原北站編組場共有19條股道,安裝著2766臺減速頂。每臺減速頂每年被車輪滾壓20至100萬次不等,每次滾壓對車輪就是一次強烈回擊。減速頂質量不過關,甚至有可能發生脫軌翻車事故。
三十餘年間,太原北站裝置檢修車間的減速頂維修工蒼偉松,見證了一段歷史:減速頂裝置從無到有、不斷更新換代的發展歷程。
蒼偉松對減速頂附近的雜物進行清理。(谷華 攝)
太原北站作為太原局集團公司主要的編組站之一,每天滿載著電煤、捲鋼、零擔貨物的貨車,都要在編組站內重新進行解體、編組,之後開往全國各地。
載重貨車勻速到達編組場內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載重量巨大的貨車在“解體溜放”的過程中,極易速度失控,稍有不慎就會將前面的車輛撞壞乃至脫軌。
“最開始我們都是用鐵鞋制動。”蒼偉松回憶說,“解體一列30個車廂,沒有半個小時下不來,就這樣還需要18個駝峰調車組人員忙碌,不但效率低,而且安全係數不高。”
這是減速頂。(谷華 攝)
1986年,太原北站開始裝備了減速頂,蒼偉松由制動員轉為減速頂維修工。
蒼偉松說,當時車站配置的是點連式減速頂,安全性和調車效率都提高不少。
不過,這種減速頂也有缺陷,新裝置投入使用後不久,太原北站編組場上2條股道的減速頂頻繁發生損壞。
蒼偉松仔細觀察,分析故障,反覆論證,終於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
找到原因後,蒼偉松立即組織同事開展技術攻關,攻關小組提出了改變帽頭形狀、減小帽頭弧度等多個改進方案,並聯繫到了原裝置廠家。
改進方案得到了原裝置廠家技術專家的認可,並投入到了後期的生產中。
檢修完畢後蒼偉松和同事們離開編組場。(谷華 攝)
不久後,如今最常見、應用最廣泛的帽頭為“蘑菇”形的減速頂產品問世了。新減速裝備不但維修方便,而且制動力和安全性都大為提高。
在多年的檢修實踐中,蒼偉松反覆試驗,又提煉出了減速頂“望踩撬踏”檢修法、減速頂故障維修“九字訣”等,大大提高了檢修效率。
“留給我上場的時間不多了。”蒼偉松笑著說,“所以我更要認真站好最後一班崗,把經驗和技能傳授給更多年輕人,讓自己不留遺憾地退休。”蒼偉松說。(記者孫亮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