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侏儒村:人均身高僅1.18米,水源汞含量超200倍
如果喜歡文章可以點選關注即可,小編力求不讓你們失望,每天都會更新哦!
娛樂圈就是一個“大染缸”,你想變成什麼“顏色”,自己或者別人幫你調色!好了,話不多說,咱們直接看接下來的精彩吧!
那是個與文明世界隔絕千年的村子,人們千百年來都沒有自來水,2012年才用上電燈(每天只供應5個小時),土地貧瘠到農作物都存活不了……
伊朗朋友特維爾看著我難以置信的表情,笑了笑接著說:其實伊朗還有很多這樣的村子,只不過這個村子更特殊,因為當地絕大部分人都是侏儒,人均身高僅1.18米(不計正常村民)。
特維爾所說的這個侏儒村叫馬克胡尼克,位於伊朗與阿富汗邊境約50公里的荒漠區,離最近的巴基斯坦邊境也就70多公里,由於這裡沒有石油天然氣等資源,植物也因土地貧瘠、氣候乾燥、降雨稀少而極難存活,自始至終都處於人跡罕至的狀態中,數千平方公里面積只有13個村子。
2005年,伊朗考古學家在村子附近意外發現了一具長度僅25釐米的木乃伊,經研究表明是死亡於400年前的早產兒,可這個身高長度卻只有人類新生兒平均水平的一半,順藤摸瓜後才找到了馬克胡尼克村,一個有著近千年歷史的侏儒村。
隨著研究的推進,科學家們在馬克胡尼克發現很多難以置信的未解之謎,其一是當地飲用水的汞含量超過安全水平的200多倍,接近0.3mg/L(合格礦泉水僅0.001mg/L),正常人飲用數年便會出現腦組織不可逆損壞、器官衰竭以及敗血症等症狀,可當地人不僅沒有這些跡象,智力也很正常,就連70歲高齡者都很普遍。
其二是自然環境的惡劣導致農作物無法存活或產量極低,畜牧業也幾近於零,村民們亦無法保障人體必須的營養成分,換句話說,這座村子是個名副其實的“素食村”,主要食物是大麥等高度抗旱的作物,以及相當稀少的蘿蔔、椰棗等等。
為了徹底搞清楚侏儒村的基因演化過程,科學家們對方圓千里內的所有族群都做了基因樣本檢測,甚至連阿富汗逃難來的難民也被列為研究物件,遺憾的是,上萬份樣本都沒有與侏儒村接近的結果。
因而,科學家們又把精力專注在侏儒村上,從生活、環境、氣候、飲食、血脈等各個角度入手,希望能找到馬克胡尼克村民兼具“侏儒”、“抗毒”與“長壽”特質的原因。
馬克胡尼克村處在兩座山脈圍成的斜谷中,現有居民約700人,但實際長住人口不足550人,整個村子約有200棟房屋,其中層高低於1.5米的超過150棟,如果以這個比例計算,那馬克胡尼克患有侏儒症的村民大約在300人左右。
然而,事實卻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特維爾詢問的那個“小姑娘(實際27歲、目測身高1.2米)”告訴我們,登記在冊的、身高在正常水平70%以下的村民共有521人,大部分正常身高的村民都已離開村子去了別的地方生活。
那麼,難道是因為身高原因才建了這麼多矮房子嗎?身高固然是因素之一,但歸根結底還是因為貧瘠,因為馬克胡尼克在上個世紀80年代才有公路,在此之前,人們只能依靠牲畜來搬運鹽、油等必需品,而建造房屋所需的建材只能就地攫取,哪怕如此,矮小的村民們也要往返幾公里才能搬來碎石、枯草等材料。
從生活角度來說,建造低矮房屋在保溫方面也有更明顯的優勢,夏季高溫則以厚實的屋頂來隔絕,還有一種說法是在早期動盪不安的年代,這種低矮的房間也不容易入侵者發現。
透過朋友,特維爾聯絡上了村裡的獵人安特維奇,我們才得以實地參觀,安特維奇一家五口住在一棟連通的矮泥屋內,後排居然還是雙層的。然而令我倍感驚訝的是,安特維奇的父親身高只有1.3米,而他卻超過了1.75米,與傳說中的“遺傳侏儒”並不符合。
房屋呈圓拱結構,牆體厚約0.5米,內部以枯木為支架支撐房頂,正廳有一張巨大的地毯,四個角落都放滿了蓄水的瓦罐,能最大程度的保持室內溼潤。
安特維奇從小跟著叔叔學打獵,可隨著獵物越來越少,兩家的生活也越來越困難,平時去公路邊收集點廢棄物變賣維持生活,好在2010年伊朗實行低保戶保障措施,這些貧困老人才算穩定生活。
與安特維奇家一樣,叔叔家裡也很矮,唯一的電器就是一盞昏暗的燈泡。
參觀村裡唯一一名“識字”的奶奶家時,老人翻出了她整理的“侏儒村日記”,其中收錄了她所知道的所有侏儒村往事,比如第一個外國人是1983年來到這裡的,給人們留下了一包可可種子,但沒有種活;第一瓶可樂是2007年進村的,9個村民分享了這瓶可樂,他們給可樂起了個“打嗝水”的外號;2009年第一個志願者教師進村,第一堂課有200多個學生,但多數人都是湊熱鬧去的。
由於當地水源與食物的汞含量都已超標,我們沒有在村裡吃飯喝水,約好的車一直等到入夜才來,看到村裡亮起稀稀拉拉的燈光,突然想到愛爾蘭作家喬納森寫的《格列佛遊記》,書中的利裡普特島上就住著一群小矮人,他們的房屋也跟馬克胡尼克一樣類似蘑菇房,不一樣的是,書中的矮人村生活無憂無慮,而現實中的卻是這般艱苦。
strong(紀實類旅遊文章不好寫,希望能得到您的關注與認可)/str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