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使用的武器裝備,不少朋友誤以為蘇械武器是貫穿始終的,這顯然就大錯特錯了。事實上志願軍在入朝作戰初期還沒來得及換裝蘇械,所使用的武器仍然是之前戰爭中繳獲的“萬國造”。非要說有什麼蘇械裝備的話,那麼也是繳獲國軍在抗戰時期得到的那批蘇械,而經過抗戰及解放戰爭消耗後,這些蘇械武器的數量已經非常少了。據統計,志願軍初期入朝部隊裝備的火炮和槍械,就產自世界上24個國家的98家兵工廠,其品種和型號多達110種。僅步兵武器的口徑就有從6.5毫米到11.43毫米的13種,各種槍械的型號更是多達幾十種。所以說,志願軍初期入朝部隊的武器裝備堪稱是“萬國造”並不誇張。
我們知道,志願軍的重武器相對較少,美軍一個步兵師所裝備的重炮,在我們這邊基本都可以裝備大半個炮兵師了。為了更好地與裝備精良的美國聯軍抗衡,志願軍初期入朝部隊儘可能強化基層步兵部隊的武器配置,使得各部在迫擊炮和輕重機槍的裝備數量上,達到一個較高的水準。在抗美援朝運動戰初期,由於我軍炮兵數量少且受到美國空軍的壓制,基本上沒有起到多少作用。在絕大多數戰鬥中,志願軍最為可靠的火力支援就是迫擊炮和輕重機槍了,所以探究下志願軍初期入朝部隊在這些武器上的裝備量就很有價值了。由於迫擊炮和輕重機槍的配置、用法不同,本文我們就先來談一談1950年志願軍入朝部隊的輕重機槍配置,以使得大家對當年的志願軍有一個更加深刻的瞭解。志願軍最初入朝的部隊是第13兵團所轄的4個軍,即第38軍、第39軍、第40軍、第42軍,第一次戰役打響後又臨時增調了第50軍和第66軍。相對於臨時增調的後2個軍來說,前面的4個軍有較長時間調整和補充武器裝備,整訓的時間也更長一些。
如在東北整訓期間,13兵團原有的4個軍得到了東北軍區補充的輕機槍540挺,重機槍76挺及總後勤部調撥的重機槍28挺。透過補充新槍以及修繕保養舊槍,使得各軍的輕重機槍配置基本達到了編制需求。但是應當指出的是當時我軍的主要編制雖然大體一樣,但由於尚未實現標準化的定編,因此各軍的兵力規模與武器配置還是有所不同的,有的甚至相差還很大。比如在兵力方面,42軍的入朝兵力達53219人,而50軍的兵力則只有36688人,雖然兩個軍都是3師9團的基本編制,但在人數上則差出了1萬多人。而兵力上有不小的差距,在武器裝備的配置上自然也多少會有不同,實際上志願軍當時入朝的軍中,沒有任何一個軍在人數及裝備上是與兄弟軍相同的,這一點我們要明白,以最著名的38軍來說,該軍入朝作戰兵力為44521人,是13兵團最早入朝4個軍中人數最少的(但多於後來的50軍和66軍)。以輕重機槍的裝備量來說,在1950年入朝作戰時該軍裝備的輕重機槍合計有993挺。其中輕機槍裝備864挺,在具體型號數量上,捷克式輕機槍有365挺、布倫輕機槍247挺、勃朗寧輕機槍245挺、德普輕機槍7挺。
捷克式輕機槍我們都很熟悉了,而英制布倫輕機槍和美製勃朗寧輕機槍主要是抗戰及解放戰爭時期的美援裝備,其餘有限的德普輕機槍則是抗戰時期蘇聯對國軍的蘇援武器,當然在解放戰爭中又被我軍所繳獲了——否則蘇聯提供武器到位的話,斷不至於就這麼點。其實除了德普輕機槍之外,當時人民軍隊中的其他機槍基本也都是繳獲自國軍。38軍裝備的重機槍有125挺,其中九二式重機槍57挺、九二式改(7.92毫米)重機槍8挺、勃朗寧重機槍58挺、三年式重機槍2挺。這些重機槍都是日式和美式的,有意思的是在38軍裝備的重機槍中沒有國造的馬克沁機槍,在裝備的輕機槍中沒有日式的歪把子,而且在志願軍其他軍中裝備的輕機槍中,也很少有歪把子機槍,而是以捷克式、布倫式為主,這個現象是很有意思的,也可以看出當時志願軍對輕機槍的選擇。38軍另外還裝備4挺美式12.7毫米高射機槍,這就是整個38軍4萬多人僅有的防空力量了。按照志願軍當時的編制,每個步兵班配1挺輕機槍,每個步兵連裝備9挺輕機槍,一個步兵團有9個步兵連,因此一個團至少裝備81挺輕機槍;每個軍轄3個師9個團的話,最基本的輕機槍需求是729挺。為什麼說是最基本需求呢?
因為除了最基本需求外,偵察分隊、警衛分隊甚至勤務分隊也會裝備部分輕機槍,所以這樣看來38軍的864挺輕機槍其實並不算多,除了滿足步兵連的最基本需求外,再將偵察、警衛分隊配齊就沒多少賦予了,因此只能說是剛剛滿足了最基本需求而已。輕機槍剛剛夠用,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重機槍的配置數量——按照志願軍的基本配置,每個步兵營除了3個步兵連外還有1個機炮連,這個機炮連裝備6挺重機槍和3門81/82毫米迫擊炮。以志願軍每軍3師9團27營的編制算,需裝備重機槍162挺才能填齊編制,而38軍的重機槍只有125挺,平均每個機炮連只能裝備四五挺。如果要是拋開其他一些分隊裝備少量重機槍的話,那麼38軍平均每個機炮連只能裝備4挺重機槍,距編制數還差2挺。
以解放戰爭中繳獲的機槍數量來說,斷不至於連這些重機槍都配不齊吧?請注意,還有後文。38軍比較特殊的是裝備了4門57毫米無後坐力炮和50具巴祖卡火箭筒,按志願軍編制,此類武器是裝備到機炮連的。這些無後坐力炮和火箭筒恰好使得38軍的27個營屬機炮連裝備2具/門,這應該就是38軍的步兵營機炮連少配2挺重機槍的原因所在了。而從這個配置來看,38軍跟兄弟軍還真是有些不同,整體上來說反裝甲、打擊工事的能力要更強些,畢竟它的每一個營都有無後坐力炮和火箭筒之用——雖然數量並不多。
但是僅僅從輕重機槍的總裝備量上看,38軍的確也算不上富餘,輕機槍起碼編制有餘,重機槍則稍顯不足。不過這個問題其實不大,因為38軍在隨後的第二次戰役中繳獲了大量武器,基本上都換裝了美式裝備,這批繳獲的武器在38軍隨後的作戰中起到了巨大作用,這是後話了。而同為四野王牌軍的39軍,當時在輕重機槍的配置上就“豪氣”不少。39軍裝備的輕重機槍數達1237挺,比38軍裝備的機槍數要多出了244挺。當然39軍的兵力也比38軍要多,後者入朝時兵力為44521人,而前者的兵力則高達52946人,兩個軍的兵力數量也差了8000多人。
39軍裝備有輕機槍1075挺,其中捷克式輕機槍790挺、布倫輕機槍117挺、勃朗寧輕機槍168挺。除滿足步兵最基本編制所需的729挺外,還超出了300多挺,這些機槍一部分裝備到了偵察、警衛、勤務分隊,另一部分可能是加強到了步兵連中。因為39軍的步兵連比較充實,兵力多者有二三百人,故而多配些機槍也是可以理解的。在重機槍方面,39軍共裝備162挺,其中勃朗寧重機槍155挺、九二式重機槍7挺,這明顯是經過裝備調換後的結果。按照每個步兵營機炮連裝備6挺重機槍的編制,這162挺不多不少。不過在39軍的裝備表中,是沒有巴祖卡火箭筒和無後坐力炮的。相較於38軍的武器配置來說,雖然39軍的基層部隊缺乏無後坐力炮和火箭筒,但是其步兵更加充實,輕機槍的裝備量也更多。在出國作戰中,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部隊傷亡了很難及時補充,39軍相對更多的兵力是該軍可以連續打五次戰役的關鍵。而38軍在打漢江阻擊戰時就出現了嚴重的兵力不足,很多骨幹都傷亡了,戰後必須要進行休整補充了。
38軍和39軍是13兵團的2個主力軍,而且整訓時間較長,武器的調整肯定是進行完的,而50軍及66軍的情況就不一樣了,這兩個軍的準備顯然極不充分。不過由於輕重機槍在當時也並不算特別稀奇的武器,因此在配置上倒也不差很多,我們這裡簡單說下50軍的機槍配置。50軍原定是要改編為炮兵部隊的,因此入朝時的兵力僅為僅有36688人,是志願軍最早出國作戰的6個軍中兵力最少的。不過50軍兵力雖少,機槍卻不少。該軍一共裝備了輕重機槍1069挺,其中輕機槍941挺,重機槍128挺,這個數量比38軍還要多。
輕機槍中,捷克式機槍有821挺、布倫輕機槍有120挺,因此50軍的部隊每個步兵班配1挺輕機槍是綽綽有餘,另外其他分隊也普遍配置了輕機槍。在重機槍方面,有125挺馬克沁機槍,另外還有3挺92式重機槍,在重機槍方面50軍的情況顯然要差些,基本上跟38軍的情況類似,每個步兵營屬機炮連只能裝備4挺重機槍。50軍另外還裝備了4門57毫米無後坐力炮和4具巴祖卡火箭筒,不過跟38軍的情況不同,50軍的這些裝備是自有的,未來得及調整,而38軍顯然是有意集中加強的。以上便是1950年10月下旬,第一批出國作戰部隊在輕機槍上的基本情況,我們沒有提到的40軍、42軍情況基本和38軍、39軍類似;而66軍的情況則跟50軍類似。13兵團出國作戰後不久,9兵團也入朝參戰,而9兵團的裝備同樣是國內戰爭中繳獲的“萬國造”武器。不過與13兵團部隊不同的是,9兵團的3個軍各自轄4個步兵師,在步兵師的編制數量上要比13兵團的6個軍多1個師。
網上經常說9兵團是“四四”制的加強編制,其實9兵團各軍除了每個軍轄4個師之外,其餘的編制跟13兵團各軍基本是一樣的,師以下依然是三三制編制。而且9兵團下屬的3個軍在部隊的充實度上沒有13兵團原有的幾個軍高,因此在兵力數量上的差別不是很大,也就是說9兵團的每個軍在轄4個師的情況下總兵力與13兵團幾個主力軍(除38軍外)是相當的,甚至是略少的,而13兵團的那幾個主力軍只有3個師。其中20軍入朝時的兵力為50569人,26軍兵力為48894人,27軍兵力為50501人,三個軍合計為149964人,在兵力數量上可以倒是比較平均。我們本文主要說的是機槍配置,故而一一來談一下。其中20軍裝備重機槍159挺,裝備輕機槍914挺;26軍裝備重機槍209挺,裝備輕機槍932挺;27軍裝備重機槍212挺,裝備輕機槍1210挺。
因為筆者這裡沒有更加詳盡的資料,因此這三個軍的詳細機槍型號及數量就不能像之前幾個軍那樣來分別列舉了,不過由於志願軍當時都是使用繳獲的“萬國造”武器,其機槍型號應當與13兵團各軍相差無多。不過在各軍的機槍裝備量上我們看到,還是有不小差異的,其中20軍裝備的機槍數最少,只有1073挺。按照該軍的機槍數量及其轄4步兵師的編制來看,其步兵營機炮連只能裝備4挺重機槍,這個與上文中的38軍情況是一樣的。就20軍裝備的輕機槍而言,尚不能滿足每個步兵連9挺輕機槍的編制,按說這個是不應該的。筆者在志願軍武器損耗的資料中,另外發現一組資料,稱第二次戰役前20軍裝備重機槍數為152挺、輕機槍裝備1021挺,而且20軍還裝備有47具火箭筒和316具擲彈筒。如以這個裝備量來看,20軍的營屬機炮連裝備4到5挺重機槍和1到2具火箭筒(當然還有迫擊炮)也說得過去。
而1021挺輕機槍的話則足以滿足每個步兵連9挺輕機槍的配置,同時還能空出部分輕機槍裝備警衛、偵察分隊;此外316具擲彈筒的裝備是當時志願軍各軍中的獨一份,可以滿足每個步兵連大約3具的配置。如果以後一種裝備配置來看,20軍的武器配置就合理了,也跟其三野頭號主力軍的地位較為相襯。在26軍的輕重機槍裝備中,重機槍209挺距離4步兵師編制下所需的重機槍數216挺,還差7挺。這個差距其實可以忽略不計了,基本上26軍的重機槍滿足機炮連裝備6挺編制還是可以的。而26軍的輕機槍932挺的情況與20軍相同,如這個數字是確實的,那麼必然存在有的步兵連配不齊9挺輕機槍。不過筆者沒有在自己的現有資料中,找到26軍的其他武器配置。27軍在重機槍裝備量上距離編制數只差4挺,同樣的這個差距也可忽略不計,基本上每個機炮連都能配齊。
在輕機槍的裝備量上,27軍可謂是極其富裕,除滿足最基本的972挺輕機槍需求外,還多餘出了238挺。這些輕機槍也會裝備到警衛、偵察、勤務分隊或加強到步兵分隊中。我們具體談一下27軍81師的輕重機槍配置,該師當時有重機槍49挺、輕機槍284挺,其中重機槍平均每個營屬機炮連裝備5到6挺,基本與編制上的6挺相差不多。而輕機槍除了步兵連所必須裝備的243挺外,還多出了41挺,這41挺輕機槍除了裝備警衛、偵察分隊外,還略微有富裕,這基本便是27軍裝備輕機槍的基本情況了。以上便是1950年出國參戰的志願軍各軍在輕重機槍上的基本配置了。文中有統計的38軍、39軍、50軍及20軍(取第一組資料)、26軍、27軍合計裝備輕重機槍6935挺,其中除了38軍裝備的機槍數不到1000挺外,其餘各軍裝備的輕重機槍均突破了1000挺,而以平均數而論的話,上述6個軍平均裝備機槍約1156挺。
在志願軍火炮數量有限、炮彈數量有限,甚至於在美空軍的壓制下很難發揮作用的背景下。伴隨部隊突擊的核心武器就是這些輕重機槍和中小口徑的迫擊炮了。而他們要面對的敵人是陸海空一體的現代化強敵,很多時候敵人的炮彈比我們的子彈還要多。但就是在這種艱難的環境下,志願軍前輩們向死而生,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蹟,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軍威,讓中華民族的脊樑重新挺起。前輩們的功勳值得我們永遠銘記,前輩們的事蹟值得我們永遠學習。
1950年志願軍的“萬國造”機槍:平均每個軍裝備超1000挺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5309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