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中國科技城(綿陽)的西南科技大學,堅持以綠色低碳的地球自然系統觀作為引領,17年來深入開展“厚基礎、跨學科、強能力、有擔當”的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探索出了一條具有引領示範作用的地礦環境類複合型人才培養新路徑。
綠色低碳理念先行,統籌指導頂層設計。學校充分認識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體的地球自然系統觀統領著人與自然的行為關係,構築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體系,盤活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自然資源,積極助力建設生態文明的現代化美麗中國,推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跨學科系統工程。
學校將培養“基礎紮實、實踐能力強、具有創新意識和國際視野的高素質創新人才”作為地礦環境類專業建設的首要任務,開展頂層設計,確立“服務國家、紮根西部、學科貫通、融合創新、協同育人”的培養思路,重構地礦環境類學科專業群的共性知識體系,創新探索“基礎打通式”理論課程群建設。學校主導設計“學科模組化”鑲嵌式學科知識體系,實現學科交叉融合;構建跨學科跨專業教學團隊,實現了通識課程、專業理論課程、實踐課程在生態文明觀基礎上的有效銜接;全面提升專業的前沿性和適應性,提高學生解決國家重大問題的能力,強化學生的責任擔當。
生態文明思想融入育人全過程。學校地礦環境類專業的培養目標以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任務和相關學科發展“內外雙向需求”為導向,注重強化價值塑造,將生態文明思想融入育人全過程。學校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各專業人才培養計劃、融入教材建設體系;引導教師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全面提升生態文明教育能力;打造全方位的生態文明教育環境,強化實踐育人和習慣養成。
學校以環境生態學科為先導,地質、礦產資源、礦加為主幹,在專業基礎內容部分前置生態保護類的通識課程,為專業人才建立生態保護意識和生態健康標準;在專業課程中植入地球系統、生態協調、環境友好、迴圈再生利用等理念、方法和案例應用;在課程論文、畢業設計規範裡增加生態環境質量與安全健康的評價內容與指標。在第一課堂之外,學生還透過參加“承諾自然”環保協會、“彩虹背後綠色飛揚”主題夏令營等社會實踐,參與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國際溼地日、植樹節等環保主題活動,將專業知識與綠色低碳理念有機結合,增強生態文明建設素養。
“三元融合”,培根鑄魂。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學校注重將全員課程思政、職業生涯教育和紅色文化薰陶融為一體,加強學生思想教育。彭建兵院士、王彬教授精心開設了《宇宙簡史》《物理性汙染控制》等課程,結合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人類命運共同體、家國情懷、職業道德等思政元素,融課程思政之鹽入課程教學之湯。透過專業導論課、職業生涯規劃講座等方式,提升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感。結合西部地域特有的“兩彈一星精神”“西遷精神”“三線建設”等紅色文化,增強學生報效祖國、紮根西部的信念。
在先進理論方法與技術的帶動下,地礦環境類學科在傳統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也在新興領域得到大力拓展。高質量發展是“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內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題,關係現代化建設全域性。走過70年發展歷程、有著64年地礦環境類人才培養經驗的西南科技大學,將持續深入地堅持綠色低碳的地球自然系統觀為引領,為新發展格局提供實實在在的地礦資源、環境生態類創新複合型高階專門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援,讓西部高校和中西部地區承擔起民族發展的重大責任。
(作者:董發勤)
(廣告)
【來源:光明日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