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雷克薩斯將要國產化的訊息一度鬧得沸沸揚揚,當所有人都以為這事板上釘釘以後,雷車高層卻突然按下國產暫停鍵,轉而把工廠建在了全年銷量600輛的印度,著實讓人百思不得其解。不過這事如果從跟深層的因素去考慮,似乎也就不覺得雷車高層是喝多了以後下達的命令了,雷車選擇在印度生產無疑還有著更為合理的理由。
眾所周知,過去因為相關的規定進口車企想要引入國內必須要選擇合資的方式,比如大家熟悉的一汽大眾,東風日產等等。有人說這是雷車不選擇在中國生產最重要的原因,畢竟在印度可以獨資,品控和成本都能得到一手的控制,對於更在意工藝的日系豪華車來說,口碑著實是個重要的東西。但實際上,隨著政策的放開,進口車企想要進入國內並非只有合資這一條路。特斯拉在上海的工廠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特斯拉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個獨資的進口車企。所以因為無法獨資才不在中國生產這個說法有些站不住腳。
作為製造業大國,中國在發展初期靠著人口紅利迅速發展,人多力量大也成了我們最響亮的口號。但是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製造生產業的用人成本飛漲,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意再走進工廠,而選擇了回報率更高的物流快送等行業,這也給國內的汽車製造業帶來更多的變數。所以相比於中國,發展落後,工資更低的印度工廠在用人成本方便無疑能省下更多的錢。
很多人說雷克薩斯每年在中國銷量超過20萬輛,自產自銷最能節省稅費和物流費。但實際上雷克薩斯高層算過一筆賬,在中國建廠的產能將遠遠超過20萬輛,而我國的汽車市場競爭激烈,在動盪的市場環境下一旦被衝擊連20萬輛都無法保證,高層還表示擔心在中國生產質量會難以保證,這些論調在我看來都是說辭而已。開啟世界地圖,印度的地理位置離歐洲更近,在物流運輸方面將節約更多成本。這也又有利於全球化的戰略部署
有些小夥伴依舊質疑在印度每年銷量都不到4位數,雷克薩斯跑到印度生產真的是不明智。但實際上在印度生產節省下來的人力成本和物流成本比多賣幾輛車划算多了。而反觀國內市場,雷車一直處於加價還沒現車的狀態,這樣的局面下依舊能保證還不錯的銷量,雷克薩斯完全沒必要冒著風險國產化。
總的來說雷克薩斯選擇在印度生產最多考慮的還是成本問題,如今中國國內市場對雷車來說風險與收益無法預知,所以還是沒能勇敢的下這盤重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