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合肥8月15日電 題:500青年“挺進”大別山:從“象牙塔”到“希望的田野”
作者 張強 儲瑋瑋
“從‘象牙塔’回到‘希望的田野’上,也許很苦很累,但農村大有可為,處處都有‘發光點’。”安徽省嶽西縣創業青年方紅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嶽西縣地處大別山腹地,曾是中國首批國家級貧困縣,有四分之一的人口在外出務工。自2013年起,嶽西縣實施“大學生回鄉工程”,目前已有近500名青年“歸巢”,助力家鄉“蝶變”。
大學畢業後的方紅在上海一所國際學校就職。一次在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上,她發現木製工藝品有著廣闊的國際市場。2014年,方紅辭去上海的教師工作,回到家鄉響腸鎮,“玩”起木製工藝品。
方紅介紹,她的產品原材料均選取當地的桑枝、茶枝、秸稈等作物,旨在打造原生態手工藝品。在眾多產品中,中國的傳統屏風深受海外市場歡迎,將中國文化和西方習俗進行融合設計,已成為“爆款”。“我們取材於桑木,國外稱之為‘靈魂木頭’,因為它每個爪牙都不同,每根樹木都可稱之為孤品。”
經過7年的創業積累,方紅團隊目前已研發出3000多款不同風格的產品,涵蓋17個大類,年銷售額3000萬元人民幣以上。其中,七成以上的產品出口至海外,主要包括西方節慶裝飾、家居飾品和兒童玩具等。
“我們的產品遍佈32個國家或地區,主要銷往美國、義大利、法國、荷蘭等。美國市場最好,約佔三分之一。”方紅說。
隨著鄉村振興持續推進,安徽有越來越多像方紅一樣的高素質青年人才來到農村。他們把新技術、新理念帶到田間地頭。
初見合肥市淺水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潘軍傑,身材高大、皮膚黝黑、帶著草帽的他,頂著烈日在田間拔草。他們一家三口住在養殖基地邊的一處小房子裡。
潘軍傑是安徽省肥西縣銘傳鄉人,一直在外地從事輪滑培訓教育。“90後”的他已是國家速度輪滑高階教練員、輪滑國家一級裁判員。
2018年,一個偶然的機會,潘軍傑回到家鄉瞭解並接觸到水產養殖行業,自此他便與稻、鱉結緣。潘軍傑說,回來的主要原因還是家鄉情節。“在外打拼老感覺自己像浮萍,回到家鄉才能感覺到腳著了地。”
目前,潘軍傑累計承包了200多畝土地,主要進行老鱉、水稻、龍蝦綜合種養,先後帶動數十名當地村民就業,指導當地養殖戶生產。同時,他創立了自己的品牌。
潘軍傑介紹,放棄一份穩定體面的工作需要很大的勇氣,真正投身農村後發現有很多困難。
“這幾年一直在往裡面砸錢,全部身家都投進去了。農業是一個投資大回報週期長的行業,要耐得住寂寞、頂得住壓力。好日子馬上就要來了,我估計明年公司就能走上正軌,就能見回頭錢了。”潘軍傑笑著說。
經過幾年的沉澱,潘軍傑已成為稻鱉種養的專家,正在申請養殖專利。下一步,他計劃擴大養殖規模,走綠色生態、品牌化路。
中國傳統古村落——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羅城村靠近九華山,是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羅城民歌的發源地。
“這裡山清水秀,是我們嚮往的生活,有種一見如故的感覺,所以我們決定在這裡紮根。”羅城村“一見如故”農家小院負責人周晶晶說。
周晶晶之前是某直播平臺的一名美妝博主,嚮往田園生活的她決定“轉戰”鄉村。2020年底,22歲的周晶晶和26歲的王坤來到羅城村,租下一間農家小院,經過重新裝修,打造成為一家新式餐飲小店。
周晶晶負責短影片拍攝運營,王坤負責店面日常運營,她們把自己的生活拍攝下來放在網上與網友分享,如今,“一見如故”已成為網紅打卡地。
“之前村裡多為老人,我們實施田園鄉村綜合體驗專案後,村裡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新保障、新專案讓有志青年們紛紛來羅城發展。”羅城村黨委書記姜錦忠介紹,當地充分利用自然環境的優勢,將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摸索出文旅助農的發展新路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