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城的崛起 | 新京智庫

省城的崛起 | 新京智庫

長沙。圖/unsplash

越來越多的地方在推進強省會。

近日閉幕的湖南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明確提出,支援長沙“實施強省會戰略”,這是又一個明確提出“強省會戰略”的省會城市。其實,早在提出這一戰略之前,長沙在湖南省的首位度已經不低,2020年已達29.1%。

在長沙之前,西安、成都、武漢、濟南已經成為強省會戰略的先行者,並取得了重大成果。這幾年,首位度低於30%的省會(首府)城市幾乎均提出了“強省會(首府)戰略”。

這背後,是新一輪的省會城市競爭。

強省會是趨勢也是階段性過程

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隨著城市群、都市圈的發展,強省會戰略會是未來一段時期內的省會城市發展趨勢。至少在“十四五”週期內,強省會戰略大機率會成為各省份在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的必經階段。

強省會有明確的“導向”。2018年,在十九屆中央第一輪巡視中,多個城市被點名“引領帶動作用不夠”或是“省會作用不夠”。這些城市就包括濟南、瀋陽等,南京、哈爾濱更是被要求整改。

於是,在2019年的年度任務裡,提升首位度成為這幾個城市的重點工作。

濟南透過調整行政區劃的方式,實現了第一波“強省會”的步驟,即在面積、人口、GDP等資料上實現了躍升。

與濟南不同,南京的提升難度明顯更大。在號稱有“散裝江蘇”之稱的省內,南京的存在感不算太強,蘇錫常經濟高度發達;再加上地處長三角,龍頭城市上海是不可逾越的存在,南京要想突破提升,只能另闢蹊徑。“徽京”稱謂的流行,就象徵著南京發展的一種途徑。

南京都市圈規劃中,有一半的城市處於安徽省內。這意味著,南京要成為強省會的關鍵,不在於與蘇錫常搶奪江蘇的蛋糕,而在於如何更快更好地將安徽省的馬鞍山、蕪湖、宣城、滁州等城市納入自己的市場化“版圖”,協同發展。

其次,強省會也是“時勢所趨”。全面進入高鐵時代之後,強省會的趨勢會越來越明顯。鄭州、武漢、合肥、長沙、貴陽等城市利用交通地位優勢,在中國鐵路樞紐重塑之際,使得自己成為高鐵時代的米字形新樞紐,在城市競爭中拔得頭籌。

以湖南省為例,讓滬昆高鐵在進入湖南省境內之後北上繞道長沙,就成功奠定了長沙的高鐵樞紐地位,這是早期湖南省“強省會”戰略的縮影。

資源進一步集中於長沙,高鐵效應助力長沙成為網紅城市。

城市群、都市圈的發展,需要一箇中心城市來引領。這也意味著強省會是各地經濟發展中的必經階段。

省城的崛起 | 新京智庫

武漢。圖/unsplash

強省會將由市場化手段唱主角

河北與江蘇類似,省會城市石家莊的存在感明顯偏低。

由於地理環境影響,北京、天津兩大城市事實上帶動了河北東北部和西北部以及中部地區的發展,而石家莊對冀中南地區的帶動作用乏力。

2021年上半年,河北省也提出了強省會戰略。但與成都、合肥、濟南等地透過行政區劃調整來作為實施強省會戰略的基礎不同,河北省內已有雄安新區,石家莊更多隻能依靠市場化手段來實施強省會。

高校的遷移可以看做是強省會戰略背後的風向標之一。陝西科技大學從咸陽到西安,西南石油大學從南充到成都,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從株洲到長沙,泰山醫學院變身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遷入濟南等等,這些高校基於自身發展的選擇,其實也是強省會戰略帶來的結果。

弱省會城市急需實施強省會戰略,強省會城市同樣在提升首位度上做文章。典型城市是廣州。

廣東省“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強化廣州省會城市功能,提升國家中心城市和綜合性門戶城市發展能級,打造全球營商環境新標杆。

2019年,廣州的首位度只有22%左右,在全國省會城市偏低,排名倒數第7位。

近年,重慶、蘇州的快速追趕已對廣州的一線城市地位構成了"威脅";而成都、杭州、武漢等區域明星省會城市的崛起,也給廣州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級戰略,目標是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這就註定廣州的“強省會”也有很高的要求。

當前,大灣區是中國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區域一體化已進入到深度發展水平。因此,廣州強化省會城市功能的目的不是爭搶其他城市的資源,而是要帶動周邊城市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東線因有香港、深圳、東莞的帶動與輻射,其周邊的惠州、河源等地這幾年已經進入快速發展時期。而西線地區發展則相對較慢,廣州的帶動十分重要。

所謂市場化的強省會戰略,是將區域內的城市按市場發展的規律統籌其城市定位、產業規劃、人口流向等,而非早期強省會戰略中的行政性劃分。這種戰略也符合城市群、都市圈的歷史趨勢和發展規律。

強省會+副中心城市將並駕齊驅

省城的崛起 | 新京智庫

廣州。圖/unsplash

在過去十年中,強省會戰略不像今天這樣被強調。

但要看到,強省會戰略事實上帶來了更多的正面效應。不得不承認,成都、武漢、西安等較早實施強省會戰略的城市,在這一輪的省會城市競爭中,已經領先了不少,其中心城市的集聚效應和輻射效應也開始逐漸顯現。

“走!到省城去!”正在取代早前的“到珠三角去,到長三角去!”這就是強省會戰略帶來的結果。

本省擁有強大的核心城市、中心城市之後,能真正帶動全省的發展。也是這些先行省份率先提出了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發展戰略。

去年年底,湖北省提出了“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的區域發展佈局,在武漢之外,以襄陽、宜昌為代表的副中心城市的作用將會日益提升。“強省會+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格局成功構建。

在《“十四五”支援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中,徐州、洛陽、襄陽、贛州、延安、遵義、長治等被國家發改委定為各省份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增強輻射帶動能力的城市。

在“十四五”發展週期內,多個省份在提出強省會戰略的同時,紛紛提出了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建設目標。除前述的湖北之外,湖南省也提出了建設岳陽、衡陽這“一北一南”兩個省域副中心城市。

在新的發展週期內,強省會+副中心城市兩大發展戰略將並駕齊驅。省會城市只有發展到了開始輻射周邊地區的階段時,才真正完成了其“強省會”的歷史任務,而省域副中心城市也能更好地接棒下一個週期的區域帶動功能。

特約撰稿人 | 謝良兵(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長)

編輯 | 柯銳

校對 | 李立軍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419 字。

轉載請註明: 省城的崛起 | 新京智庫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