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巴黎,伊麗莎白·博爾內正式就任法國新一屆政府總理。視覺中國供圖
即將過去的5月,激盪的國際政壇風雲中,穿插著多個國家的大選等活動,南海國家菲律賓、中東國家黎巴嫩和大洋洲“一哥”澳大利亞等國相繼舉行了大選,一些國家選舉和任命了重要領導人。
英國知名學者馬丁·雅克近日分析指出,“過去的秩序已經在衰退,時代動盪正是過去秩序滋生危機的產物,全新的世界秩序即將到來。”從這個角度看,這些國家機械而緊湊的政治日程,也有不少相通之處,體現的是當前國際秩序的調整、國家關係的變化。《紐約時報》日前評論中斷兩年後終於回到線下舉辦的世界經濟論壇年會時說:“儘管全球動盪不安,但世界依舊相互聯絡。”
5月10日,布達佩斯,諾瓦克·卡塔琳(左)就任匈牙利總統,同離任總統阿戴爾(右)握手。視覺中國供圖
改變社會經濟現狀是普遍呼聲
5月21日晚,澳大利亞前總理莫里森宣佈,他領導的自由黨和國家黨執政聯盟在當天舉行的2022年聯邦議會選舉中敗選,他本人連任失敗,將辭去自由黨黨首職務。莫里森祝賀反對黨工黨黨首阿爾巴內塞獲勝。作為自2007年以來第一位做滿任期的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2019年贏得大選後曾表示他“相信奇蹟”,如今,英國廣播公司(BBC)在報道時稱之“奇蹟耗盡”。
過去幾年,澳大利亞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世紀野火和洪水、與中國關係嚴重惡化,以及通脹高企、國民收入停滯等種種挑戰。自然災害讓在氣候變化問題上表現不甚積極的莫里森政府成為最大責任方。面對顯著上升且遠超預期的通脹率,澳大利亞中央銀行時隔多年後再次摁下加息鍵,令數百萬民眾10多年來首次面臨住房貸款利率上升的壓力。澳大利亞廣播公司評論稱,本屆大選實際上是“針對莫里森而不是阿爾巴內塞的投票”,民眾普遍有一種“因挫折而改變”的渴望,大選最終結果已經說明了一切。
在澳大利亞大選正式舉行前,5月15日,居住在悉尼的卡車司機薩默·索比以海外選民的身份,參與了黎巴嫩自2019年政治危機、2020年貝魯特港口大爆炸以來的首次議會選舉投票。黎巴嫩近年來經濟持續低迷,政府債務高企。自2019年10月前總理薩阿德·哈里里迫於反政府抗議壓力宣佈辭職後,黎巴嫩在此次議會選舉前總共經歷了四次總理更迭。
面對讓整個國家岌岌可危的經濟治理危機,索比放棄了支援掌權國家數十年的老牌黨派,轉而將選票投給了更年輕的獨立候選人。索比對路透社說,“我想要改變”,黎巴嫩需要“新鮮血液”。
根據黎巴嫩內政部5月17日公佈的投票結果,議會的權力平衡發生了重大變化,沒有任何黨派和聯盟“獨大”。什葉派真主黨及其盟友失去了多數優勢,其主要競爭對手、基督教政黨“黎巴嫩力量”取代“自由愛國運動”成為該教派第一大黨。分析人士注意到,今年黎巴嫩議會選舉41%的投票率,比2018年議會選舉時低了8個百分點,“表明傳統宗派政黨已難以有效動員支持者”。
此次黎巴嫩議會選舉,有16名反建制獨立候選人進入議會,比2018年的一席有“質的飛躍”。雖然獨立候選人在128個議會議席中遠未佔據優勢,但這仍被認為或將衝擊黎巴嫩現有的教派化政治格局,幫助改革派逐步壯大力量。英國巴斯大學中東國際研究院博士候選人喬·馬卡龍在半島電視臺指出,只有作出改變,黎巴嫩才能擺脫舊勢力的影響,從失敗的制度中走出來。
切中選民求變心理的,還有英國北愛爾蘭議會選舉。在5月8日的北愛議會選舉中,親愛爾蘭、主張“脫英”的民族主義政黨新芬黨首次獲勝。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出口貿易佔重要地位的北愛爾蘭經濟遭受重挫,民眾迫切希望政府能儘快解決經濟問題。一向主張“愛爾蘭統一”的新芬黨在此次議會選舉中,聚焦選民關心的生活成本、醫療保障等民生問題,主張增加政府對新房的支出、圍堵企業稅收漏洞點、降低官方退休年齡等,“俘獲”了大量中間選民。
菲律賓當選副總統薩拉·杜特爾特,大選前與她擔任市長的達沃市市政府工作人員在一起。視覺中國供圖
歐洲政壇“女性化”特質顯眼
“我想把我的任命獻給所有小女孩,告訴她們要一路追尋自己的夢想。”5月16日,法國勞工與社會事務部長伊麗莎白·博爾內被馬克龍總統任命為總理,時隔30多年之後,法國迎來了歷史上第二位女總理。法國實行“半總統制”,總理由總統任命,總理負責執行總統的政策規劃,主要負責對內事務。法國《世界報》評論說,作為一名在交通、生態等領域經驗豐富的“技術官僚”,博爾內承載著馬克龍“管理生態規劃”的承諾與期待。她秉承其強硬派風格,開始了她的改革之路。
來自匈牙利的女性政治家諾瓦克·卡塔琳,也在今年5月創造了歷史。24歲進入匈牙利政壇的諾瓦克今年45歲,她5月10日成為匈牙利歷史上首位女總統,也是最年輕的國家元首。匈牙利實行議會制,總理為政府首腦;總統是國家元首,同時也是武裝力量總司令,由國會選舉產生。曾任政府家庭政策部長、多年來積極維護女性權益的諾瓦克,將自己當選總統描述為“女性的勝利”。
聯想到日前在俄烏衝突之際雙雙打破永久中立傳統、申請加入北約的芬蘭和瑞典,兩位總理也是女性——芬蘭總理馬林和瑞典總理安德森。從英國首位女首相撒切爾夫人、德國首位女總理默克爾、歐盟首位女掌門馮德萊恩,到馬林和安德森,再到博爾內和諾瓦克,長期以來,歐洲政壇盛產“鐵娘子”都是各大媒體討論的熱點話題。分析認為,歐洲女性在政界的崛起,是200多年來女權主義運動推動的結果,也離不開大部分歐洲國家管理層“女性配額”法案的制度保障。
根據2021年聯合國對全球190個國家和地區一院制議會中女性領導人的比例統計,歐洲國家議會中女性佔比平均值超過30%。與“社會事務”“婦女事務”“性別平等”有關的部門,更是女性部長主導的傳統領域,比如博爾內和諾瓦克均出自相關領域。上述聯合國資料統計還顯示,女性部長比例在一些由男性主導的領域中也有所提升,比如國防、金融和外交。在馬克龍5月20日公佈的27名新內閣成員中,有13人為女性,其中包括法國史上第二位女性外交部長科隆納。
雖然很難找到一個共性原因明確解釋為何有越來越多女性走向政治前臺,但有一種觀點認為,女性政要很多時候似乎比她們的男同行更求務實、更善於溝通、更懂合作。曾有一位幕僚形容擔任德國總理16年之久的默克爾:“她不預設立場,不受驅使,不僵固於信念,靈活而有彈性,會等待正確的時間點。她沒有強烈的黨派性格,樂於採取一種理性務實和技術導向的政治風格。”這在一定程度上勾勒出了女性領導人的一個理想模樣。默克爾卸任後,很多媒體都提到,她激勵了大批女性參與政治。在明尼蘇達大學德盧斯分校政治學副教授瑪麗·卡普里奧利看來,“面對暴力、挑釁和國際政治危機時,女性領導人事實上是相當有魄力的”,認為女性天生溫和實際上是一種成見。
歐洲之外,將於6月卸任的菲律賓現總統杜特爾特的長女莎拉·杜特爾特,在5月份搭檔小費迪南德·馬科斯在大選中獲勝,將出任菲律賓副總統。前任白宮副新聞秘書卡里娜·讓-皮埃爾接替普薩基,成為白宮首位非裔女性發言人。
1981年出生、還不滿41週歲的哥倫比亞副總統候選人弗朗西亞·馬爾克斯,是一位非裔環保人士,她和競選搭檔、同屬新興左翼政治團體“歷史公約聯盟”的古斯塔沃·佩特羅,目前在哥倫比亞總統選舉中支援率領先。如果在5月29日的選舉中獲勝,馬爾克斯將與哥斯大黎加的埃普西·坎貝爾·巴爾一道,成為拉丁美洲僅有的兩位黑人女性副總統。
越來越多的女性面孔出現在政治舞臺上,被認為在逐步打破性別歧視的同時,也在年齡、種族等更多社會維度上賦予政治生態更多的可能性。
對抗性外交政策漸失民心
分析莫里森及他所在的執政聯盟敗選的原因時,很多澳大利亞媒體都提到了一個細節——選舉前被問及能否說出一塊麵包、一升汽油和快速抗原檢測的價格時,莫里森啞口無言。普通民眾關心的話題並不在莫里森的“關心”範圍內;外交政策本不是傳統的大選主要議題,莫里森卻一再臆造出形形色色的“中國威脅論”,試圖從中撈取政治資本,透過散播恐懼和威脅吸引選票。但是,“對現任者的厭惡,使選民們給了工黨一個明顯的勝利。”美國《紐約時報》評論說。
澳大利亞華文媒體“今日澳洲”在大選前針對澳洲華人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決定在本屆大選中支援工黨的受訪者比例超過了七成,超過六成受訪者希望澳中兩國能“求同存異”。因此,雖然勝選的阿爾巴內塞被認為會延續莫里森政府的一些政策,但包括英國“對話”新聞網等西方媒體在內的諸多分析仍廣泛認為,阿爾巴內塞政府的上臺給澳中關係帶來了新的希望。
在菲律賓大選中獲勝的小馬科斯,也是外交領域的務實派。他主張外交政策應為菲律賓人和國家利益而服務。他沒有像本屆大選中的其他候選人那樣展現對華強硬姿態,同時也多次表明不會終止菲律賓與美國的軍事合作。
新當選的阿聯酋總統穆罕默德·本·扎耶德·阿勒納哈揚,也持有務實的外交主張。隨著美國在中東製造一系列麻煩後又逐步從該地區撤出,路透社分析認為,穆罕默德將逐步擺脫鷹派外交政策和軍事冒險主義,轉而關注更重要的經濟議題。敵對多年之後,阿聯酋也與伊朗、土耳其、敘利亞重啟接觸。當中東地區被美國要求支援烏克蘭、孤立俄羅斯時,阿聯酋在俄烏衝突上仍然堅持“拒絕選邊站”的立場。華盛頓阿拉伯海灣國家研究所高階常駐學者克里斯汀·迪萬認為:“穆罕默德領導下的阿聯酋,未來方向已經確定,即採取國家主導並面向全球的經濟多元化模式,以及超越海灣地區或其他傳統夥伴的、更加自信的外交政策。”
長期被政治混亂撕裂的索馬利亞,要和平不要對抗的呼聲也日漸強烈。5月15日,前總統哈桑·謝赫·馬哈茂德在總統選舉第三輪投票中獲勝,成為索馬利亞歷史上第一位兩次當選的總統。再次贏得總統選舉之後,馬哈茂德最先給出的承諾是,要將索馬利亞轉變為“一個與世界和平相處的和平國家”。
本報北京5月25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馬子倩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