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德市白雲村:抖落塵土 披上綠衣

廣德市白雲村:抖落塵土 披上綠衣

白雲村整治過後的高標準農田。廣德市委宣傳部 供圖(資料圖)

新年伊始,位於安徽省廣德市邱村鎮白雲村的高標準農田裡,一片綠意,遍地的油菜正在拔節生長,靜待春天的花期。

“礦區變景區,荒地化良田,關停的礦區如今披上綠衣。”徜徉在青山綠水間,村民對村子的變化,是交口稱讚。

而3年多前,這裡還是“雨天冒黑水,晴天冒黃煙”的螢石採礦區。上世紀70年代起至2018年,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落,採礦高峰期擁有5家礦石浮選廠、100餘家洗礦企業,從事採礦工人逾千人。

採礦帶來經濟收益,但欠下一筆難以估量的生態賬、民生賬。

礦區長年開採留下後遺症:地貌和植被嚴重破壞,暴雨來襲時災害頻發,農田土壤板結,有的幾乎是寸草不生。山體更是揭開了難以撫平的生態“瘡口”。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我們也意識到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刻不容緩,決心要把弱點變成亮點。”白雲村黨委書記盧萍說。

為了更好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白雲村打出了一連串組合拳。自2014年起,該村爭取到美好鄉村建設專案,道路擴面工程以及高標準農田建設專案等政策扶持,以美好鄉村建設為契機,從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入手,先後清理廢石廢渣400餘畝,拆除房屋88間,恢復林地300多畝。

“掠奪式開採成為幾代白雲人揮之不去的痛點。”盧萍說,塵土飛揚,壓根看不到藍天,連對面的山都被粉塵遮得不見蹤影,村民的房子更是長年被厚厚的灰塵所覆蓋。

啟用生態資源價值,首先要讓滿目瘡痍的礦山重披綠裝。宜林則林、宜田則田開展生態修復,白雲村前後累計復墾土地124畝,目前綠化面積已經達300餘畝。

“過去,白雲村的經濟增長過渡依賴資源消耗,如果不進行及時轉型,經濟發展將難以持續。”盧萍直言不諱,嚴峻的發展現實,要求我們抖落滿身塵埃的同時,在發展方式上,要做到儘快轉、轉到位。

經過多方論證,白雲村最終將眼光落向了規模化現代農業,致力於將採礦人培養成新農人,把以前的坐吃山空扭轉為真正意義上的“靠山吃山”。

身份的轉變,益廣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馮康生就是其中一員。

1996年就開始跟礦山打交道的馮康生,幹過礦山開採,做過礦石貿易,還經營過礦料加工,用他自己的話說,“過去自己吃礦山飯,確實掙到錢了,卻也讓當地的綠水青山不堪重負,這也是他為什麼願意回過頭來發展現代農業的原因之一。”

儘管此前一直未從事過農業,但經過兩年來的接觸,慢慢地,馮康生髮現,農業發展空間雖然很大,但要擺脫傳統的耕種模式。

如今在益廣農業的基地,流轉的2300餘畝土地上,大部分都是機械化耕作,施肥、撒藥靠無人機,插秧、收割靠機械裝置,包括油菜都是機收。“把每一塊土地充分利用起來,要保證效益,還要保證質量,新廠房正在加緊蓋,下一步收上來的水稻自己加工。”馮康生說。

眼下,雖然處於農閒,但馮康生還是習慣了時不時到地裡轉上幾圈,“種田人不能離開田埂,就像讀書人不能離開書本一樣”,簡單明瞭的話,看得出馮康生丟掉採石機拾起鋤頭幹農業的決心。

荒地轉化為千畝良田,礦車換成先進的機耕裝置,礦山也披上了綠衣,白雲村用近4年時間,把長達幾十年的採礦史徹底終結,使得礦區面貌得到徹底改觀,走上了一條“退黑增綠”的轉型之路,白雲村也先後被評為年度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村、宣城市文明村等榮譽稱號。(汪瑞華)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352 字。

轉載請註明: 廣德市白雲村:抖落塵土 披上綠衣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