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關於“某新能源品牌汽車在發生事故後,被4S店報天價維修費”的事,在網上引起了熱議。
事情的起因是,一位姓黃的車主在自己的愛車發生事故後,將愛車開到4S店進行定損,而4S店在檢查後表示,該車的大燈、底盤及電池板受損,其更換及維修費用高達54萬元。
由於電池底部鋁板無法單獨維修,因此必須整套更換,而光電池總成一項的價格,就高達40萬元,這價格甚至比一輛新車還貴。更讓人無語的是,保險公司還因為賠償價格的事,與車主扯皮,事情一度變得極其麻煩。
那麼,在新能源品牌“零整比”居高不下的情況下,過於整合化的設計,確實會帶來“維修成本過高”的問題,為何不少車企還堅持要採取將“底盤與電池組”高度整合化的設計呢?
事實上,早期的電動車車身與電池是分離式設計,電池基本是採用了平鋪的方式裝在底盤,後來,以特斯拉為代表的新能源車企開始使用“電池車身一體化”的設計,即電池與汽車底盤在結構上融為一體,取消了原來的電池包結構。
而得益於一體衝壓、壓鑄等先進工藝,只要車企生產線的機械化程度夠高,生產效率就會明顯優於傳統的新能源汽車結構,在產量達到一定規模後,成本也會隨之分攤,從而降低成本。
同時,這樣做也能夠使汽車構件的體積壓縮,車內空間得到最佳化,而車身剛性也明顯優於之前的工藝,還從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固定電池所需要的配件,降低了車身重量,提高了續航。
當然,這種結構的弊端也非常明顯,一旦汽車底盤在事故中受損,整合化電池設計大機率是要一起維修更換的,這會帶來不小的成本。
即便有保險公司兜底,這種維修高昂的維修成本,還是會導致保費的上漲,最終由消費者自己買單,這才有了類似“天價維修費”的荒唐事。
而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
例如,現在越來越流行的“隱藏式門把手”設計,雖然不少廠家宣稱該配置能夠降低車身的風阻係數,但它更多的實際意義,還是在於讓車身看上去更簡約美觀,這也帶來了新的問題,相較於傳統門把手而言,設計更為複雜的隱藏式門把手的故障率和維修成本,明顯更高。
類似“冬天氣溫過低,導致把手被凍住,無法正常彈出”的故障時有發生,更是有業內人士表示,在發生交通事故時,隱藏式門把手更容易出現失靈的情況,一旦車門無法開啟,很可能會增加營救工作的難度。
客觀來講,我們不該排斥任何新技術的應用,畢竟科技造福人類,若沒有新東西的推廣,汽車行業也難以進步,但廠家在搞創新時,應當要立足於市場,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去考慮,而不是為了利益去徒增概念,製造偽需求。
最起碼,你不能只顧及和宣傳新技術好的方面,對於那些可能會給消費者帶來麻煩和額外成本的部分,也應多加考量,這才是一種負責任的表現。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