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報名培訓,機構註明“經濟條件欠佳”:我可以窮,你配說嗎?

“家住某某小區,經濟條件欠佳”,這是成都一家教育機構給報名孩子的備註。本是機構內部資訊,卻被孩子的家長張女士無意中看到了。張女士覺得很不舒服,覺得被機構歧視。這家機構也自認理虧,向張女士道歉並承諾補償,但張女士堅持退費,機構也照辦了。

事件曝光後,除了站在張女士一邊,憤慨於教育機構看人下菜的,也有不少網友表示:張女士你太敏感了。從事相關行業的網友留言說,給客戶評級是行業潛規則,只是從來沒人說破而已。

確實,商家給顧客做備註評價不是什麼稀罕事。旅遊景點會把破壞景區環境和文物的遊客拉黑,公眾們拍手稱快;電商也有黑名單,消費者們也能理解商家不易;打車平臺有“司乘雙向互評”機制,理論上“高星”乘客優先派單,2019年對於這個機制的評議結果顯示,近10萬名使用者中,超過70%支援司機評價乘客。

可為什麼這些客戶評級能被人接受,成都這家教育機構卻被罵成狗?原因在於,他們評價的依據不一樣。前者評價的,是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展現的行為和品性,重點在:人。成都這家教育機構給顧客評級的依據是住房地址,重點在:錢。

如果你是一個經常逛商場的人,應該有這種體會,你穿得光鮮亮麗和拖鞋褲衩,去到同一家店,得到的服務都完全不同。張女士想必也親身體會過,才會如此憤怒:我住哪兒,有沒有錢是我的事,你憑什麼指指點點?

在商家的角度,這麼做有錯嗎?商家的行為核心是:消費者的經濟實力是不是強大,消費習慣是不是“良好”,良好則意味著買的時候不搞價、不多話、不要贈品,買了以後不問、不退、不換,比較好打交道。

為了做出足夠精準的評價,商家會頻繁蒐集使用者的私人資訊,前段時間被曝光的手機app頻繁讀取你的通訊錄,竊取來的隱私就是為了給你畫像,再透過廣告向你推薦你最可能購買的商品。

然而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我們是一種社會性生物,我們高度在意社會評價,比如一個決心單身丁克的青年,他可以排除心靈的孤單、獨居的不易、內心的掙扎種種困難,但如果有人對他評頭論足、指手畫腳,他會如炸了毛的野獸一樣激烈維護自己的領地。

對他人評價的重視,加上金錢對於人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兩者一結合,消費者會“玻璃心”太正常不過了。

此外,有網友表示理解教育機構做法是因為他們的這行備註,免去了日後遭受沒完沒了的推銷的麻煩,不會被惦記著榨取利潤,反倒省事。

網友的說法不無道理,但我們不妨假設一個場景:在一家大型商場裡,有低價、平價、中高檔和奢侈品各個等級的賣場,一個消費者自然會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和愛好進行選擇購物,形成固定的消費區間。對於這個消費者來說,他買東西百分之80、90就是那固定的幾家店,但偶爾跨域區間多看一看、間或消費,也是他的選擇自由和權利,無人干涉。

當情況轉變,商家為了利潤最大化,開始以經濟實力而非消費者本身為服務第一順位,精準定位顧客,忽略其他非目標範圍內的客人,普通消費者很可能就會喪失掉一部分選擇自由,被困在自己消費區間的蜂巢裡。這個巢的材料,可能就是商家一句禮貌溫柔的“超過您的消費能力”,一個富有含義的微笑。

社畜們窮,他們自己還不知道嗎?可要是有人一筆一筆記下他們的拮据和摳索,冷冷評價,分級提供商品服務,極容易傷“匹夫之志”。如果他們發達了,前倨後恭,也彌補不了曾經的陰影。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316 字。

轉載請註明: 孩子報名培訓,機構註明“經濟條件欠佳”:我可以窮,你配說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