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張高鐵開通一週年,走近那些血脈京張人
2019年12月30日,在京張鐵路建成110年之際,隨著智慧復興號動車組的一聲長鳴,京張高鐵正式開通運營。
2020年12月30日,北京至張家口高速鐵路開通運營一週年,鐵路部門資料顯示,一年來京張高鐵共傳送旅客680.6萬人。
從京張鐵路到京張高鐵一字之差,跨越百年時空,從自主設計修建零的突破到世界最先進水平,從時速35公里到350公里,兩條鋼鐵巨龍同框同向猶如鑲嵌在神州大地上的新地標、新徽章,見證著中國鐵路發展和中國綜合國力飛躍。
這條充滿故事的鐵路線上,有一群人,將最美青春年華融入京張血脈中。
青龍橋車站站長楊存信
視公事為家事,講好京張故事
“京張高鐵開通後,來青龍橋車站參觀拜訪的人也多了,簡單打掃一下……”正在打掃車站的楊存信老站長放下掃把,大蓋帽額角下滲出的微汗,隨著急促的呼吸不時地冒出縷縷熱氣。
楊站長今年已經58歲了,對於生於斯長於斯的他來說,青龍橋車站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保留印刻著他童年的歡笑、最美的青春和激情燃燒的歲月。1951年,父親楊寶華來到青龍橋車站任值班員,11年後楊存信就出生在車站對面的鐵路宿舍內。生在車站、長在車站、每天看著火車奔跑、枕著汽笛入眠。
20歲那年他接過父親手中的訊號旗,正式成為鐵路職工青龍橋車站的一員。從扳道員到助理值班員、從車站值班員到小站站長,十年磨一劍。青龍依舊、汽笛如常,曾經的車站娃成為了一站之長,這一干居然又是近30年。
“視公事為家事”這是父親當年對自己的囑託。可是如何做、怎麼幹,一項嚴肅的父親並沒有更多交代。幹好本職工作、不出事,別給單位添麻煩,不給父親丟臉不讓同事們背後戳脊樑,起初楊站長就是這樣做也是這樣乾的。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楊站長髮現來車站遊覽參觀甚至不遠萬里慕名而來拜謁的人絡繹不絕。雖然,從小就聽說過一些關於小站、關於京張、關於那尊詹天佑雕像的故事,但是作為土生土長的小站人,也許是太耳濡目染的緣故,很長一段時間並沒有放在心上。
一次,著名的國際長城保護友人威廉·林賽來到車站,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1923年《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刊載的青龍橋車站系列老照片,楊站長的心徹底被震撼了,原來小小的青龍橋車站、短短的京張鐵路,讓中國在全世界居然有這樣的地位和口碑。保護好小站、講好京張故事,讓更多人知道這裡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這裡是生我養我的地方,這裡也是自己堅守的工作崗位與陣地。
“視公事為家事”。這句源於詹先生1918年發表的“敬告青年工學家”一文中的話語,讓他終於明白了父親殷殷囑託背後的良苦用心。從此,楊站長就像上滿弦的陀螺,一有時間就跑書店、查資料、拜專家、收物件,積極奔走呼籲保護修繕青龍橋車站。
2008年北京奧會前夕,京張鐵路北京至延慶段打造遊覽長城京郊風景線進行線路改造升級,施工過程中發現了特殊字樣石碑的訊息傳來,楊站長第一反應這肯定與京張鐵路有關,二話不說緊急動員車站職工和親朋好友將石碑搶運回車站。看著這些刻著橫平豎直符號的石碑,經過多方求教,謎底終於被揭曉。原來這就是早已不用的“蘇州碼子”,在阿拉伯數字沒有在國內普及前,這就咱中國人一直沿用的一種計數方式。為啥說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主設計建設的第一條鐵路?“蘇州碼子”石碑以及隨後發現的京張鐵路設計圖紙,一起最直接最直觀提供了有力的佐證。現在這些刻有蘇州碼子的石碑,就靜靜地屹立在青龍橋車站毗鄰詹公天佑雕像不遠的地方,不僅成了小站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每次楊站長逢人必講京張故事的重要內容。
京張鐵路沙城段線路工張憲海
三代人將青春獻給了京張線
張憲海老師傅,已經79歲高齡,不僅身體矍鑠而且十分健談。說起當年在京張鐵路線上的日子,老人越發神采飛揚。
開啟自己多年珍藏的老物件,兩枚上世紀70年代的獎章熠熠生輝,一枚是分局級、一枚是路局級。“連續三年分局級才有資格參評路局級……”,當時老爺子負責檢維修的京張鐵路沙城段線路年年被評為優質,老爺子話裡話外對於自己的崢嶸歲月倍感自豪與驕傲。
問起有什麼訣竅和經驗,老爺子爽朗的笑聲充滿了整個房間。“就憑著一膀力氣,不怕吃苦唄”。回想當年自己成為線路工的第一幕,老人家依然記憶猶新,還手舞足蹈地比畫起來,“一根七八十斤重的木枕,100米扛個來回就行”。
老爺子的兒子、女婿、外孫同為鐵路人,三代人都已經和即將把自己最美的青春年華融進京張線。外孫剛剛參加工作,雖然不在一個段,但是負責檢維修的新線路恰恰包括京張高鐵的地標性建築被譽為“彩虹飛渡”的跨官廳湖特大橋。距彩虹橋上游不足2000米的地方,就是老爺子當年工作戰鬥過的地方——京包線(原京張鐵路媯水河大橋)官廳湖88號橋。與其毗鄰上游30米處,只剩下橋墩的地方,就是在原詹天佑修建京張鐵路媯水河大橋遺址上1995年修建的老官廳湖大橋。
故地重遊。老爺子又拿起“檢點錘”熟練地演示,當年如何檢查發現鋼軌瑕疵和線路工作時的場景。叮叮噹噹的聲音響徹湖面,凜冽的寒風呼嘯亦如當年熱火朝天工友們喊出的號子,遠遠的一抹夕陽掛在彩虹橋上,一列拉風的復興號動車組瞬間穿越。
時光再一次被定格。夕陽沿著冰封的湖邊照射過來,衝破寒風的圍剿,將陽光投射在老人家身上,又將他的身影拉長融進那抹最美的夕陽之中,新老京張線此時此刻奇蹟般地在這裡實現了牽手與問候。
張家口工務段龐永傑
蒙古漢子見證高鐵“走西口”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淚花流”。一曲《走西口》唱出了多少晉商奔波苦。在京張鐵路沒有開通以前,從中原到草原走西口,其中一條就是從張家口出大景門的張庫大道。1909年京張鐵路開通,同年從張家口到歸綏(今內蒙古呼和浩特)的鐵路開始修建。1921年全線完工,1923年線路延修至包頭。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之初,包括京張鐵路在內的全線被正式命名為“京包鐵路”。
穿越百年,2019年12月30日京張高鐵開通之日,大張(山西大同到張家口)、呼張(內蒙古呼和浩特至張家口)兩條高鐵線路也同步運營。三條高鐵線奇蹟般地在懷安站實現了無縫銜接。
27歲的蒙古漢子龐永傑,從施工到開通就一直堅守在這裡,親眼見證、參與了高鐵“走西口”破繭成蝶精彩演繹的全過程。現如今,山西太原與內蒙古呼和浩特之間的高鐵列車,就在懷安站轉向,亦如當年火車在青龍橋站改變行駛方向一樣,實現了鐵路組織運輸模式“神來之筆”的新演繹、新表達。
懷安站位於張家口市懷安縣,既是三條高鐵的交會站也是全線唯一一座將高鐵線路頂在頭上、扛在肩膀的高鐵車站。車站站臺、線路裝置都在高架橋上,整個站場長達2.8公里,這裡也是龐永傑工作生活的地方。
作為2015年以來,張家口工務段的首批入路大學生,當初他選擇來鐵路就是奔著高鐵來的。可現實是,直到2019年前張家口恰恰是京津冀區域內唯一一個還沒有開通高鐵線路的地級城市。整整5年的等待與煎熬,他起步在京張鐵路、轉戰至唐呼過載,落腳於三條高鐵交匯,一路走來就是四個字“埋頭苦幹”。
每天午夜時分,龐永傑就帶領著工友們將100多公斤重的各種工具儀器肩挑背扛,搬上十多米高的站場。螺絲鬆動檢查、鋼軌高低偏差、線路磨損效驗……誤差就在0.1毫米之間。“精檢慎修”的背後,往往就是一場“上甘嶺”戰鬥,因為怕將物品遺漏線上路上,所以他們每次作業一不能吃飽、二不能喝水,高架橋上無廁所,上下不方便,更不能帶水杯水壺。
2020年8月27日,正好是這個蒙古漢子入路整五年的日子。談起當下的感受與感悟,他越發激動。“值了!貨運線過載化、客運線高速化,世界鐵路發展的兩個重要高階方向,所有的堅守與堅持,都濃縮融入進自己漫長而短暫的五年時光裡”。話裡話外,透著新一代高鐵人特有的氣質與自信。
回望百年曆史,更覺京張高鐵意義重大。1909年,中國人自己設計施工建設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開通執行;2019年12月30日世界第一條智慧化高鐵線路——京張高鐵開通運營。一條京張線濃縮了多少國人交通強國的夢想,也融入了一代又一代鐵路人的血脈基因。
截至2020年12月,中國鐵路營業里程達到14餘萬公里,其中高鐵線路3.6萬公里。預計到2035年,中國高速鐵路網將達到7萬公里,50萬人口以上城市實現高鐵通達。
一張日益延伸不斷完善的國脈高鐵網,不僅正在改變和重構著共和國的地理版圖,也悄然影響著每一名中國人的工作生活乃至行為思維方式。汽笛悠揚、車輪鏗鏘,古老東方民族的復興腳步正在不斷加速與提速,講述並續寫著屬於新時代更新更好更美的春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