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東方新報》12月16日文章,原題為:中國書店數量不斷增加,達到“史上最多”的原因。受電子書普及等因素的影響,街頭的書店不斷減少是一個全球範圍內的普遍現象。但近年來,中國的書店數量卻不斷增加。
2002年至2012年,受租金飆升和網際網路發展的衝擊,中國的書店遭遇“寒冬”,近半數書店倒閉。民眾習慣了在書店找自己喜歡的書籍,然後去網上以五六折的價格購買。但最近5年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統計資料顯示,截至今年11月,北京市共有1910家實體書店,比去年增加611家。在20世紀70年代,中國只有國營的新華書店,全國不足1萬家,而2019年全國書店數量達到16萬家,堪稱“史上最多”。
書店數量增加,首先是“經濟力量”的結果。中國每年都有五六百家大型商場開業。很多商場為了提升“格調”,都會開設散發文化氣息的書店。裝飾前衛、藝術感十足的書店層出不窮。經營者並不指望靠賣書賺錢,而是想讓有消費能力的顧客在書店駐足閱覽後,再去餐廳就餐,享受購物的樂趣。
其次是“文化力量”的結果。經營者會尋求一些提高書店盈利的方法。比如售賣咖啡或零食。很多書店還會進行製作咖啡、插花的教學以及音樂教室等活動。一些書店每年舉辦的相關活動超過300場。一名書店店員表示,“書籍的毛利潤在30%左右,咖啡是50%,而體驗活動的利潤空間是非常可觀的”。
最後是“政治力量”的大背景。近年來,中國政府鼓勵“全民閱讀”,透過提升國民文化素質來促進消費,也是中國經濟增長戰略之一。(宋毅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