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的養老焦慮,藏在"9073"裡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子彈財觀(ID:zidancaiguan),作者:藍齊,創業邦經授權釋出,頭圖來源圖蟲創意。
“如果有一天我老無所依,請把我留在在那時光裡……”汪峰在《時光裡》對“老無所依”的吟唱,有著歌者天生的浪漫。但在現實中,“老有所依”與浪漫無關,甚至說格外殘酷。
隨著我國深度老齡化社會的趨近,“養老”成為所有人都必須直面的問題。近年來,無論是中央高層還是相關部委和地方政府,均持續出臺了一系列養老政策。今年4月13日召開的國常會更是明確提出,要促進醫療健康、養老、托育等消費,支援社會力量補齊服務供給短板。
4月21日,備受關注的個人養老金相關制度終於落地。參加人每年繳納個人養老金的上限或為12000元,後續相關部門將根據情況等因素適時調整繳費上限。
訊息一出,引來各路圍觀與討論。事實證明,人們對於關切自身養老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有著極為敏銳的反應。
但未來自己的養老方案如何制定,並沒有標準答案。事實上,“一萬個人眼裡可能有一萬個養老策略。”
1、談及養老,年輕人抗拒,中年人焦慮當被問及養老問題時,念念會覺得問的人不安好心,“我還有大把的青春,談養老是不是早了點?”念念是新興人類,喜歡日本動漫、經常cosplay。在她看來,“養老”這件事一點都不符合她的人設。因為不在意,甚至在工作的7年間有2年是未繳納社會保險的狀態。
“35年後的事情誰能預料?我現在生活得挺好,為什麼要提前擔憂未來的事?再說65歲才能拿退休金,太遙遠了。”念念一臉無所謂,“與其現在節衣縮食就為了65歲後的體面,不如現在體面地活。”今朝有酒今朝醉,事實上,和念念一樣想法的人不少。
重慶的小維相對更傳統,他認為養老是父母輩最該考慮的事,“我現在還年輕,難道我不該先搞定我父母的養老,再談自己的嗎?畢竟離我65歲還有幾十年,完全不用著急。”
保險經紀人隨一很怕碰到這類觀念的客戶。隨一是六年前加入保險公司的,在此之前,她的想法和小維相似。而在系統學習、接觸大量客戶後,她發現,“現在年輕人對壽險、健康類保險的認知已經相對理性並接納,但對養老產品大多持抗拒態度。”
“人要體面地享受晚年,其實需要具備兩個基本要素,一是強大豐饒的內心,二是要有一定的財力儲備。”隨一說道:“現在年輕人崇尚活在當下,經常‘月光’,認為30多年後的養老問題離自己很遙遠。”
“中國有句古老叫‘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如果不提前打算,單純依靠社會保險及個人儲蓄,可能很難支撐未來的養老生活。”
相比之下,上下老下有小的中年人面對養老更多是焦慮。“孩子學習投入無上限,父母年齡大了又到了疾病高發階段,自己的養老問題不是沒考慮過,是心有餘力不足。”41歲的笑塵無奈說道:“之前還和朋友討論過退休金的問題,像現在北京人均退休工資只有4000多點,根本不夠用,怎麼辦?”
為此,笑塵曾諮詢過多家保險公司的年金產品。“去年我40歲,愛人38歲,年金可以一次交清,也可以按年、按月交,後一種方案我們每個月加起來要交8000多元,一年就需要投入近10萬。雖然65歲後每個月每人能拿到6000左右作為養老補充,但就現在而言還是壓力太大。”
“最重要的是,這期間我不能生病,不能失業,否則後果很嚴重!”笑塵的焦慮還有對自己未來的不確定性,“中年職場危機非常現實,我不能保證有持續的賺錢能力,如果手裡有一些現金儲備用於應對突發情況,內心會踏實些。”
2、“老大難”的養老問題,正迎來新拐點雖然有人不在乎,有人焦慮,但這並不代表養老問題不重要、可以不考慮。
2021年5月,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佔比高達18.70%(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為19064萬人,佔13.50%)。相比2010年,60歲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5.44個百分點。
很明顯,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正在持續加深。這也意味著,更可怕的未來在等著我們。
世界銀行預計,到2035年,我國 60歲以上人口將突破4億,佔總人口的28%;65歲以上人口將突破2.8億,佔總人口的20%。到2050年,老年人預計將達到5.2億,約佔總人口的48%,高齡老人約佔10%,老齡化加速。
這麼大體量的老年人,該如何安度晚年?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一組調查資料頗能反應我國的養老現狀——我國多數老年人選擇的是居家和社群養老兩種模式,並形成了“9073”的格局——90%左右的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託社群支援養老,3%的老年人入住機構養老。
平安人壽的調研發現,居家養老痛點明顯。比如養老資源焦慮、財富焦慮、尊嚴失落、子女負擔、孤獨等心理困擾以及健康誤導、就醫問診困難、專業上門護理難尋、失智易受護工欺負等。
尤其是在本輪疫情裡,很多處在隔離狀態中的獨居、重症、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的老人,均出現生活不便、救助無門的情況,變成了“沉默的少數”。有關報道顯示,滬上約有九成老人無法享受原本享受的居家照護服務。雖然這種極端情況並不常見,但不可否認的是,老年人居家養老所展現出來的痛點日益明顯。
老齡社會帶來的養老工作迫在眉睫,養老保障的缺口也亟待補足。奧緯諮詢一份關於中國人身險市場發展前景的報告中指出,中國社會養老保險只能填補不到一半居民對於養老支出的需求。此時,第三支柱的補充日益迫切。
何為第三支柱?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逐步探索建立了以“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為主體、“第二支柱”職業養老和“第三支柱”個人養老為補充的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
但“三支柱”的發展並不平衡。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末,中國大陸地區三支柱規模分別為8.3萬億元、3.54萬億元和4億元,其中,第一、第二支柱佔比分別為70.02%和29.98%,第三支柱則聊勝於無。
好訊息是,隨著個人養老金制度的落地,未來第三支柱迎來重大利好。
“我國很可能已經進入前所未有的人口負增長,比聯合國的預測提前了十年,人口的變化加速了我們要構建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制度。”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表示。
“2018年,第三支柱只是在保險行業試點,做的是商業養老保險,更新版的制度則橫跨幾個金融行業,除了保險業以外,在賬戶裡可以進行一些資產配置,配置一些公募產品、銀行理財產品,建立賬戶持有人就是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配置產品,這對基金、保險、銀行理財業都是利好的訊息。”
3、誰是第三支柱發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公司具有養老功能的產品主要有年金和萬能險兩種”,小瑩在友邦保險工作七年多,她和團隊先後幫助數千家庭配置過保險產品。“但其實對於被代理人而言,這些產品本質上都是為老年的自己強制儲蓄。”
在傳統的認知裡,50歲以上、家庭收入至少百萬的人才會考慮年金產品。但小瑩的經驗則是,“一定要在我們‘造富’能力強的階段進行規劃。比如30-50歲的年齡段,每個月投入2000元,在期滿後,可以選擇將年金和滿期金轉入萬能賬戶,讓資金穩健增值。到期後可按照養老需求靈活領取,以提升養老生活品質及補充健康費用支出。重點還在於與之配套的醫療服務,給老年人帶來更便捷、貼心的服務,從而真正實現老有所養。”
小陳是她的一個非典型客戶。“家庭月收入只有1.6萬元,上有老下有小,每個月基本上是月光。”小陳對「子彈財觀」說道,“小瑩在瞭解我們家的情況,專門定製了每月1600元的養老計劃。”
其實身邊很多人都不理解小陳。“目前我們夫妻兩收入水平都不高,好在沒有房貸,相當於每個月強制存下收入的10%,對生活並沒有太大影響。但在我們老去之後,有這筆錢作為養老金補充,內心會踏實些。最主要的是,以後孩子的壓力要比我們現在大得多,我們現在的目標是爭取不成為孩子的負擔。”
想離孩子近又不想麻煩孩子,是不少中國老人的樸素想法。這種特殊國情正成為保險公司險養結合的突破口。我們以大家保險“城心”系列養老社群為例,其養老社群多位於城市核心區或主城區,和熟悉的生活圈僅有“一碗湯的距離”,老人既可以有獨立的生活空間,也方便回家、訪友、子女也可以隨時探望陪伴。為了兼顧醫療需要,社群周邊1公里內至少有一家綜合型醫院。
老年人居家安全及康復服務同樣值得關注。一位年過七旬、曾做過胃切除手術、不慎在家跌倒過的陳奶奶,對運動既期待又恐懼。經全面評估檢查陳奶奶身體狀況,平安管家居家養老服務為其定製了“輔助器具+30天康復”的方案,並對其進行膳食指導,給出運動建議和上門康復等。最終,陳女士實現了運動願望,重新融入家庭。平安專業的服務和人性化關懷讓她格外感動。
如果說年金+服務的方式是“輕養老模式”,那麼,隨一所在的泰康集團養老產品則相對“重”得多。2007年泰康保險提出醫養結合概念,啟動養老社群業務佈局,將虛擬的保險支付與實體醫養康寧服務相結合,構建大健康產業生態體系,打造了長壽、健康、富足三大閉環,為滿足長壽時代長者的醫養需求提供籌資模式與服務平臺。
不過相對於友邦50萬保額“門檻”,泰康保險養老社群的門檻高出4倍。“在泰康繳納的總保額達到200萬的消費者,可以優先入駐養老社群,另外還有300萬和500萬元兩檔。入駐的標準和服務會有不同。”隨一說道。
作為資深的保險經紀人,隨一對客戶群體有著比較深的瞭解,“目前泰康養老社群的服務物件基本上呈現出高知、高收入、高淨值的特徵,他們對於社群養老的理念是接受的,並且對於醫療服務有著極高的要求。”
而大廠運營出身的小瑩,則比較擅長根據客戶的具體情況,配置合理的產品組合。在與客戶溝通中她也發現 :“現在人們對於養老金看法千差萬別,比如有的企業主,會覺得幾百萬不夠用,而一些收入略低的人則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去規劃。”
在她看來,“個人養老金在收入大於開支時,要有一個工具把這筆剩餘的收入平移到未來,給未來的自己花。否則到退休時再做會很難。”
除了購買保險公司的養老產品,一些有理財經驗的消費者往往更願意自己親自打理。全職媽媽、拆二代、高知的小曼是有著20餘年理財經驗的“老股民”“老基民”。在2021年,她親自操盤的資金年收益達到30%以上,要知道,去年整體的行情並不好。不過也是從去年開始,她的配置計劃裡出現了養老年金產品及養老FOF基金等產品。
她最近也在看終身壽險,“交費期滿一定年度後,現金價值可以按3.5%的增速逐年遞增,也可增長至終身,時間越長,現金價值越高,即能抵禦人生的風險、兼顧養老財富的儲備,同時還可以傳承,在自己老去後,孩子不用繳遺產稅等。”
4、結語參考美國的發展情況,或可預測我國養老第三支柱的未來空間。
華夏理財投資研究部總經理助理鄧文碩提供的一組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末,美國個人退休賬戶(IRA)總資產達到12.21萬億美元,是1975年起步時期30億美元的4070倍。而截至2020年末,美國養老金構成中,以IRA為主體的第三支柱佔比為42%,而同期我國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約3萬億元。從這一點上看,中國養老第三支柱上升空間巨大。
在此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民間資本尤其是跟養老需求有天然連線的金融機構也正在成為解決養老困境的主力軍。正如平安董事長馬明哲所言,“做一套完整的養老管理體系,一般的金融科技企業是鞭長莫及的”。這也意味著,未來,只有在金融保險、醫療生態和科技領域等多條賽道的持續深耕和積累的企業,才有與第三支柱一起騰飛的資格。
當前,隨著個人養老金制度的落地,這些拿到“入場券”的企業,有望在未來爆發出極大的潛力,形成商業化養老支柱產業,為政府分擔巨大的社會養老壓力。
本文為專欄作者授權創業邦發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絡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