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格鬥不可避免 隱形戰機時代為何還要練“狗鬥”
中國空軍北部戰區航空兵某部進行近距空中格鬥訓練的影片(右圖)15日在網際網路上刷屏,其中,空戰全程使用英文交流令人印象深刻。近距離格鬥,英文為Dogfight,也可以直譯為“狗鬥”。有人發出疑問,在“隱形機時代”練空中格鬥還有沒有意義。軍事專家表示,空戰交戰距離確實越來越遠。目前戰鬥機空戰主要從超視距開始,不過近距格鬥訓練仍然是各國飛行員的必訓科目,它對於提高態勢感知能力、掌握戰鬥機效能,提高戰鬥意識都有重要意義。
從部分畫面顯示的時間來看,這段影片錄製於2016年9月,參與空戰訓練的是殲-10戰鬥機,其中一架為雙座機,應該是進行同型機空戰對抗訓練。其中己方呼號為Jaeger1和Jaeger2。“敵”我雙機交會後進入“雙環空戰”。空戰中,“敵”機一度進入我機尾後六點鐘方向,而最終Jaeger2擊落對方飛機一架。
值得關注的是,整個過程中飛行員全程使用英語聯絡、溝通。在空戰格鬥中,空中態勢複雜,動作節奏非常快,攻擊機會稍縱即逝,在這時進行無線電聯絡協同必然使用自己最熟悉、最簡練的語言進行。而影片中無線電溝通全程使用英文,說明飛行員英文表達非常熟練,肯定是經歷了大量訓練。有分析認為,在訓練中使用英文溝通,有助於與國外空軍訓練時協同配合。近年來,中國空軍與國外空軍頻繁進行聯演聯訓,中巴的“雄鷹”系列、中泰“鷹擊”系列聯合訓練逐步常態化,使用英語更便於雙方飛行員直接交流和協同,從某種程度上講,熟練的專業英語是必需的。另一方面,熟練掌握飛行專業英語也有利於空軍飛行員在攔截、驅離靠近我領空或防空識別區的國外軍機。
當然,全程使用英語還只是個表象,從影片中使用的英文和這種訓練模式來看,這反映出空軍飛行員培養訓練模式逐步向國外先進空軍看齊。
在西方仍是必修科目
實際上,不僅中國空軍頻繁開展近距格鬥訓練,這種訓練甚至是西方空軍戰鬥機飛行員的必修科目,而且從在飛行學員時就已經開始。
據《環球時報》記者瞭解,西方國家空軍進行的戰鬥機基本機動(BFM)訓練就是最典型的近距離格鬥訓練,通常會包括防禦、進攻、中立三個形式。“防禦”訓練也就是發起時,對手處於己方戰機後方;進攻時,己方戰機則位於對方戰機後方;中立狀態時即雙機從迎頭狀態開始。這種非常清晰地設定基本因素的方法很重要,因為它使評估和研究變得更加容易,進而使這種訓練成為一種可以複製的、標準化的空戰訓練方法。西方空軍戰鬥機飛行員進行這類訓練時,從攻擊者到防禦者的典型訓練距離設定為1-3公里,最小距離為300米。從不同的距離開始,使飛行員可以體驗不同距離下交戰的重點與難點。
總體而言,對西方飛行員,無論是四代機還是三代機飛行員,戰鬥機基本機動訓練都是必修課。當然,西方飛行員也會有專門的中距空戰訓練、對地打擊訓練等。更高階的訓練是異形機空戰訓練,會綜合運用己方飛機的優勢,從中距開始,一直打到視距內。美國F-22戰鬥機、F-35戰鬥機飛行員都要進行類似的空戰訓練。從公開報道看,中國的“金頭盔”比武競賽,實際上也是從中距打到近距,而近距空戰的得分所佔比例也不低。
超視距空戰無法保證完全解決問題
目前包括日本、韓國等國在內的中國周邊國家都在計劃或已經裝備第四代隱形戰鬥機。在這種背景下,也有人發出質疑,近距離空戰格鬥在隱形機時代的意義何在。對此,軍事專家張學峰15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即便一些國家裝備了隱形戰鬥機,近距離空戰格鬥訓練對於戰鬥機飛行員而言也是必修課。一方面,這對於培養作戰意識、掌握戰機飛行效能、提高態勢感知能力都非常重要。另一方面,近距格鬥空戰短時間內還不會退出歷史舞臺,特別是對三代機而言。
張學峰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空戰的交戰距離就一直在拉大。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絕大多數空戰是在視距內進行的,航炮擊落的飛機數量甚至要比空空導彈多,但隨著導彈技術的發展,呈現出此消彼長的趨勢。中距離空空導彈成熟後,超視距空戰開始成為空戰的主要“得分方式”。第三代戰鬥機之間的空戰肯定會首先發生在視距外,但由於電子干擾、機動規避等措施的使用,並不能保證在超視距空戰中解決問題。而且早期的中距空空導彈實戰條件下的發射距離多在40公里左右,一旦未能命中,很容易發展到視距格鬥。
四代機以及中遠端空空導彈出現後,交戰距離進一步拉大。但近距空戰也不會退出歷史舞臺。第四代隱形飛機對三代機,肯定要力爭在視距外解決戰鬥。因為在這個距離,三代機很難探測到四代隱形機,四代機具有絕對的優勢。四代機會盡量避免與三代機進行空戰格鬥。因為“近距離空戰將成為均衡器”,一架帶有大離軸角、高機動的紅外成像近距空空導彈的三代機,再配以頭盔顯示器,將大大削弱四代機的優勢。
張學峰稱,四代機之間的空戰主要形態還不好說,因為四代機的雷達能否在視距外有效探測到對方,傳統的雷達制導中距空空導彈能否對雷達隱形目標有效實施攻擊,都存在一定未知數。如果不能在超視距解決問題,恐怕還要在視距內展開“電話亭內的白刃戰”,儘管飛行員可能並不樂於這樣做。
(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