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評論員周劼
據北京市氣象局訊息,7月16日,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與北京市氣象服務中心首次釋出北京“蚊蟲叮咬指數”。將蚊蟲密度從“主動監測”向“及時預報”轉變,把未來3天蚊蟲密度分五級進行預報,並提出相應的防護措施。經預測預報,7月16日北京平均“蚊蟲叮咬指數”為四級,叮咬風險較高。
天氣預報報蚊蟲叮咬風險,是個新鮮事兒,對於那些從事戶外活動,經常被蚊叮蟲咬的人來說,肯定是個好訊息,他們可以根據預報指數的級別來做好防護工作,不至於措手不及,也不至於擔心過頭。
其實天氣預報預報“蟲風險”,本不是個新鮮事兒,之前的5-6月份,一些地方就釋出過蜱蟲叮咬風險、白蟻預防指南等蟲害風險指數。之所以“蚊蟲叮咬指數”的釋出讓大家覺得新鮮,除了適應季節特徵,指數檢測、預報、首次釋出本身的新聞性外,還在於天氣預報“不務正業”,跑到天氣之外,跟各種蟲害較上了勁兒。
我們日常理解的天氣預報常常就是颳風下雨、氣溫升降的預測(帶不帶傘、加不加衣服),額外一點兒,外加防曬指數、空氣質量指數,總之跟“天氣”總要息息相關。可是別忘了,天氣預報的本質是生活服務,為生活中的各種需求、要求提供預測,只不過天氣、氣候、氣象跟“大眾”衣食住行密切相關,大家便把這種生活服務統稱為天氣預報。
現在,隨著技術手段越來越精細、監測網路越來越完善、資訊採集越來越廣泛,科學預報的能力越來越強大,天氣預報已經逐漸走出“天氣”,服務更多“人氣”。
生活越來越豐富,人群分眾明顯,有越來越多的“小眾”需求變得急迫,除了天氣之外,上班、居家、出行、旅遊、休閒等等,每個人的生活半徑擴大、變化頻繁,對未來的諸多與生活相關的預測感興趣,春天的花粉飛絮、夏天的螢飛蟲聚、秋天落葉果實、冬天乾草枯樹,乃至都市裡的車來車往、人流攢動,都有著諸如花粉指數、飛絮指數、蟲害指數、觀星觀鳥指數、防火指數、汽車尾氣指數、熱島指數、感冒指數等等各種各樣的生活需求。這時,天氣預報就成了城市環境預報、自然風貌預報、活動風險預報,變成了一個人的全方位“生活預報”。
季節變化、地域不同,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天氣預報,它涵蓋諸多新鮮內容,其個本質生活化、人性化的體現,它凸顯了天氣預報迴歸生活,全方位為生活提供高質量服務的內涵。
【編輯:丁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