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中老鐵路楠科內河特大橋上的“黑科技”:一掬中國泥土定乾坤

由 無英 釋出於 綜合

中老鐵路即將通車,“瀾滄”號列車將以160公里的時速透過中老鐵路楠科內河特大橋。

中老鐵路楠科內河特大橋。秦小明攝

許多人不知道的是,作為當時的寮國境內在建最長的橋樑,楠科內河特大橋進展並非一帆風順。尤其在雨季,建設者們曾長期面臨著施工現場水位不斷上升,橋樑樁基頻繁塌孔的僵局。

“關鍵在於泥漿配比,只要配置合適的泥漿,保護好孔位,工程就能順利推進。”由全國勞模、中鐵二局六公司副總經理徐州牽頭組建的勞模創新工作室對此開展了長達3個月的技術攻堅。他提出以泥漿配備為突破口,全力製備樁基成孔的“穩定劑”。但當地土質相對特殊,特定的製備泥漿所必需的膨潤土在寮國遍地難尋。

徐州(右二)與青年技術幹部討論泥漿配比方案。秦小明攝

膨潤土,俗稱皂土,是以蒙脫石為主要礦物成分的非金屬礦產,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膨脹性和造漿性。當時,恰逢中鐵二局六公司位於陝西境內的旬鳳高速公路專案籌備組正在全線深入開展施工調查。徐州工作室的成員獲悉,秦嶺以南關中地區的礦產資源豐富,其中不乏優質的膨潤土。徐州有所預感,也許解決中老鐵路雨季施工這個世界級難題的關鍵就在中國陝西。

國內配合人員在陝西省漢中市洋縣戚氏鎮後村找到了最適宜的鑽井液鈉土(膨潤土),經初步試驗和檢算合格後,少量採購發往寮國,交由徐州團隊在永珍當地繼續試驗。

要製備出符合中老鐵路雨季施工環境的泥漿,其摻量、配比等關鍵引數需要經過反覆試驗才能確定。這正是徐州的“拿手好戲”。他曾被譽為“新時期坦贊鐵路上的中國工程師”,是全國十大最美職工、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的獲得者,曾跋涉東非高原,創造性地實現了以火山灰為路基填料的奇蹟,為東非第一條電氣化鐵路建設提出了中國方案。他的拿手好戲,就是在一次次的試驗中反覆迭代、調整和最佳化,用相對適宜的材料進行研發,直到成功如約來臨。徐州激動地從試驗室掬起一捧膨潤土,裝袋、封存。他信誓旦旦,這就是解決寮國永珍雨季施工難題的中國答案。

經過緊張的現場試驗,中老鐵路楠科內河特大橋工地試驗室內傳來了中方參建者激動的歡笑聲。這些來自祖國大地的禮物,成為了推進中老鐵路建設的一劑“強心針”。

幾天後,來自於陝西的數千噸膨潤土,在國內技術人員的見證下,一一被裝袋,統一運輸至中老鐵路建設一線,化身成為樁孔“穩定劑”,為數座橋樑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基礎,經過2017年和2018年兩個雨季,2018年6月14日,楠科內河特大橋最後一個橋墩——214號墩身順利澆築完成。中老鐵路全線最長橋樑主體工程終於順利完工。

一掬泥土,從中國到寮國,從陝西到永珍,在中鐵二局人的見證下,完成了一輪中老之旅。陝西的膨潤土,不僅助力了扶貧專線——旬鳳高速公路的建設,還遠渡海外,託舉起了中老鐵路上的座座長虹。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豐家衛 通訊員 龔梓謙

編輯 王雯淼

流程編輯 嚴聖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