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100萬元的預算,你會買什麼車?我相信這個問題,是很多愛車人士,在茶餘飯後特別喜歡YY的話題之一。而上一次陪朋友提寶馬5系的時候,恰好與一臺寶馬7系的交車前後腳進行。雖然將寶馬5系擺在“大哥”旁邊,忽然讓我朋友有點“顏面盡失”的感覺。但是隔壁“大鼻孔”的寶馬7系確實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到底是怎樣的客戶群體,會付出接近100萬元的代價,並且選擇購買寶馬7系呢?(注:此故事來自於真實案例)
商務用車組合:“保姆車”+行政轎車前來提車的並非是車主,而是某公司的專職司機Z師傅。這也很直接的揭曉了第一個謎底,買這臺寶馬7系的並非是個人,而是公司商務用途。Z師傅介紹,他們公司的車輛很多,除了負責充當班車的巴士之外,比較重要的商務接待工作,主要由一些中高階“保姆車”來負責。但是老闆也總覺得需要一臺“旗艦”轎車來撐一下門面,原來的舊賓士已經比較老了,所以最後就換了這臺新的寶馬7系。
其實如果是商務用車需求的話,在100萬元左右的價位,最主流的選項其實就是“老三樣”(賓士S級、寶馬7系、奧迪A8)。更高階的品牌車型,同時還能負擔商務用途的,這個價位也不能滿足。同價位勉強去選擇其它車型,它們的商務屬性又會大打折扣。其次,轎車畢竟能夠滿足“舒適”前提下接待的人數有限。在應對大型會議、接待等任務的情況下,“保姆車”甚至“高階巴士”才是主力,沒必要在轎車上付出太多的代價。
所以最後也確實很俗套的落腳到BBA身上,是繼續沿用賓士,還是換一換口味,選擇寶馬或者奧迪,現在結果已經一目瞭然了。但寶馬7系是靠什麼在這次“經典三選一”中脫穎而出的呢?我們這裡還是“按下不表”,先來看看這臺寶馬7系購買的情況到底如何。
全款有優惠,分期只能算“貼息”?最終下單的這款,是一臺黑色的寶馬7系 2021款 740Li 領先型 豪華套裝。作為一款指導價近“百萬級別”的車型,它有著12萬元的現金優惠幅度。這樣計算的話,全款購入這臺車型,“裸車價”為818,000元,加上估算約69,915元的購置稅,估算約15000元的保險費用,以及估算約4500元的上牌以及其它費用等等,最終的“全款落地價”為907,415元。如果採用置換購車的話,也只會額外贈送5年10萬公里的保養套餐,以及5000積分,並沒有實質的現金補貼。
而如果是分期購車的話,則會覺得更“吃虧”了。首先,分期購買寶馬7系,優惠幅度也是12萬元,並不會比全款更多。其次,以分期3年為例,年利率大約為6.88%,還要再加上貸款金額3%的金融服務費。這樣計算的話,如果首付30%(即245,400元),貸款3年,總額572,600元。那麼每個月需要還款本金約15,906元,另外還需要支付的利息總額達到116,810元,而且還需要支付約17,178元的金融服務費。最終,採用該模式貸款購車的總“落地價”達到1,041,403元。
很明顯,採用全款購車要比分期划算不少。畢竟,算上利息和手續費,這筆“多花的錢”要比優惠總額還要多。言歸正傳,寶馬7系也並不算是大眾消費品,該店的寶馬7繫上個月售出了大約15臺,只佔當月總銷量的8%還不到。而且店內也有少量黑色、白色的現車待售,這也是該車型的主銷顏色。
“商務車”看膩了?“大鼻孔”更有辨識度再回到之前那個問題,BBA三選一之中,為什麼最後是寶馬7系脫穎而出呢?首先就是因為對“商務車型”的審美疲勞,畢竟公司來來往往的商務用車太多了。要不是因為“剛需”,其實功能上來說,目前的配置就足夠。再選一臺跟奧迪A8差不多的車型,一抬眼就能知道又是一臺“商務車”來了。何況乍一眼看過去,奧迪A8與自家“小兄弟”的差異也沒有那麼大,這一來氣場又弱了下去。
從這點來說,寶馬7系就表現的相當直接。那一對“大鼻孔”很“粗放”的表明了自己的身份,終於除了考驗視力的車尾標之外,擁有了更簡潔判斷車型的辦法。其次,寶馬給人的印象還是會相對“個性”、“柔和”一些,不會顯得那麼商務,以至於一看到就覺得自己是在處理公事,把氣氛也搞得不輕鬆。
當然,你要說從辨識度角度來看,賓士S級也絕對是槓槓的,特別是它的內飾設計,似乎總能引領潮流。不過目前賓士品牌的溢價開始逐漸高出它的兩位德國老鄉,特別是賓士S級,想要在動力、配置上找一個與這臺寶馬7系對位的車型,代價肯定是要更高一些的。何況此前公司就是一臺賓士了,換換口味也好。
寫在最後:最後再來一個“抬槓”的話題,賓士S級能不能憑藉賣車時的殘值,彌補購入新車的“溢價”呢?從網上搜索的資料來看,一臺賓士S級 2017款 S 320 L 豪華型,上牌約5年,里程約8萬公里,二手車價大約在72萬元左右。而一臺寶馬7系 2018款 740Li xDrive 尊享型 M運動套裝,上牌約4年半時間,里程約7萬公里,二手車價大約在70萬元左右。
可以看到,賓士S級在二手市場的認知度確實要高過寶馬7系一籌。但是從絕對值上來說,這種級別的車型註定跟“保值”無關。選哪款更多還是一種偏好,甚至是某些細節上的考慮,以及機緣巧合等因素促成了最後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