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勤儉節約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所以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上面,無論是窮養,或者富養,其實都希望孩子能夠做一個節儉的人。
但有時候,不恰當的節儉方式,也會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一系列的問題。
10歲的樂樂,現在上四年級了,家裡的條件不算太好,但也不差,不過每次樂樂提出來要零花錢買零食吃時,樂樂的媽媽總會告訴孩子零食會傷害身體,所以會拒絕給樂樂零花錢。
但是樂樂每次看見同學去買零食,都很羨慕,時間久了,樂樂就發現,班裡有一個同學特別有錢,跟這個同學關係好的,每次都能夠分到零食,不用花錢就能吃到零食,於是乎,樂樂也變成了這個同學的跟班。
但是日子一長,樂樂的一些同學都不喜歡跟樂樂一起玩,覺得樂樂是個小跟班,還愛佔小便宜,與此同時,班裡也有很多孩子,開始欺負樂樂……
其實,有一些看起來“節儉”的習慣,事實上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有著諸多的影響,甚至會扭曲孩子的三觀,所以接下來就給大家分享一些,哪些節儉的行為不要有,父母要了解哦。
1、喜歡佔小便宜
在日常生活中,“小便宜”常常都有,比如說跟別人出去吃飯,有人幫忙買單,或者商場有“試吃活動”等等,有些人可能就會覺得,自己沒花錢就是賺到了,事實上,在小便宜的背後,往往會有很多大代價。
所以,對於孩子來說,如果小時候就有這種佔小便宜的節儉行為,在成長過程中,就很容易被別人的小恩小惠收買,甚至有時候會掉入別人設下的陷阱裡。
2、摳門式節儉
所謂摳門式節儉,是自己不會佔別人的小便宜,別人也休想佔自己的便宜,比如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容易發現,有些孩子之間,很難做到分享,就連一塊小橡皮,有時候也會捂得緊緊的,生怕別人偷用了。
而這種節儉行為,會讓孩子的格局變窄,不懂分享,也會導致孩子的人際圈變窄,遇到問題,也不會主動求助,思維侷限之下,就會有一些極端的做法。
3、哭窮式節儉
在現實生活裡,總有一些人,為了省下三瓜兩棗,在眾目睽睽之下哭窮,比如說一起吃飯,本來說是要AA,結果有人哭窮沒掏錢,看起來像是賺到了,但是下一次呢,卻很難再約到人一起吃飯了。
所以,如果孩子也有這種哭窮式節儉的行為的話,父母一定要注意了,檢視自己是不是一些教育方式上出現了問題,及時幫助孩子。
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或多或少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所以說,父母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則,在一些事情上,要做到該省省,該花花,給孩子建立正確的金錢觀以及思想價值觀,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有思考能力的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