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合群是壞事?有種“開朗人格”挺危險,內向型好處反而更多
蘇珊·坎恩就曾經說過:我們想也不想就吹捧外向,其實是犯了嚴重的錯誤。
執筆:喬蘇
編輯:王之風
定稿:蘇子後
中國是個人情社會,一個人的成功和情商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所以很多家長都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開朗的性格,但想要改變孩子的個性特徵,往往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而且,有些孩子的“開朗人格”往往是危險的預兆,對孩子的身心發育沒有好處。
本文圖片均源網路,圖文均無關
默默是我鄰居家的孩子,每次看鄰居和他相處,我都感覺很心累,一個焦慮的父母遇到一個內向的孩子,父母只有乾著急。
每一次,在家裡做客或者出門遇到熟人,鄰居都會在旁邊督促孩子:“快叫人啊,這是鄰居家的張阿姨。”默默一開始躲在父母身後,後來見的面多了,也會在看到我時對我點頭微笑,算是打過招呼了,但是這常常引起父母的不滿。
他們總是訓斥默默:“怎麼這麼不懂規矩,這都見過多少次了,還不知道打招呼,這麼沒有禮貌。”
其實我是可以理解默默的,小孩子比較單純,有自己的想法,見面並不一定要透過打招呼來表達禮貌,點頭微笑也可以有同樣的效果,父母的強制性要求反而會讓他們產生反抗的心理。
後來,我發現默默不知道為什麼突然變得開朗了,在爸爸媽媽旁邊的時候,大老遠看見我就給我打招呼,叫的非常親熱,有時還評價我的穿著,小嘴特別愛夸人。
我不懂這孩子怎麼在這麼短的時間裡反差這麼大,疑惑的時候,我發現他好像並不開心。
最近一次我又在樓下碰到他,他一個人揹著書包回家,看到我時還是點頭微笑,好像不在父母身邊更輕鬆了許多。
現在我還是時常可以在樓下遇見默默,他好像更受歡迎了許多,但我總感覺他戴上了“開朗”的面具,學會了如何討好別人,但我更喜歡以前那個真誠的,會害羞的男孩。
其實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發現這樣的孩子,原本內向,在接受到大家的批判後,逐漸的迎合期望,努力讓自己變成大家喜歡的樣子,但往往這種討好性人格的形成也體現了他們內心的壓抑和極度的不自信,相比起來,保持自身的性格特點才對他們的身心發育更有利。
內向之所以被稱之為“內向”,就是因為他們的能量來源主要來自於自身,受外界的影響非常小。
1、內向的孩子往往對外界的刺激更加敏感
內向的孩子往往擁有一個自己的小世界,喜歡獨處,和自己對話,他們喜愛安靜的環境,而不是嘈雜的與人交談,這看上去確實不好相處。
但他們其實並不在乎與他人的交流,因為他們豐富的內心世界就有很多的事情值得去思考,只有足夠有吸引力的事情才會引起他們的注意,這往往是能夠撼動他們內心的,所以他們足夠認真對待,所以往往會把事情做的更好,尤其這種思考的能力是資訊時代年輕人非常缺乏的。
2、內向的孩子有著很強的觀察力和思考能力
仔細觀察過,就會發現,當我們在和外向關的孩子交談時,他們往往會非常快速的回應你,但是同樣的問題到了內向的孩子這裡,他就可能要思考一會兒再回答你,但問題的結果往往更全面,更有實操性。
美國曾針對社會精英做過一次實驗,在長達30年的研究過後,發現內向型性格中的精英人才是外向型性格的3倍,智商越高的人,就有越多的機率有內向型的傾向。
研究發現,內向型的孩子在思考的時候,會有更多的血液流向大腦,這說明他們的專注力比外向型的孩子更高,所以對外界的環境更加敏感,並且在思想和情感的變化方面更加靈活,尤其在長時間的記憶、擬定計劃等方面有很好的表現。
在過去的40年間,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因為資訊不透明帶來了許多的財富機遇,社會需要的是資源型、關係型、以及交際型的綜合性人才,也就對應了外向型人群。
但是目前中國的經濟在穩步發展,著重在技術和創新性上,人們更加看重的商品本身。
而內向型人格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安下心來,他們本來就喜歡研究、琢磨,相比於外向型的孩子專注力更好,很容易形成技術性思維,尤其在時代的這種趨勢下,這種價值將被持續放大。
其次,內向型的孩子懂得自我的思考,所以不會跟風,受外界的影響不大,一般這樣的人內心特別的堅定,就有領導的才能,這是很多成功人士都必須具備的特點。
很多父母往往對內向型孩子和外向型孩子有著刻板的認識,這是完全沒有必要的。
蘇珊·坎恩就曾經說過:我們想也不想就吹捧外向,其實是犯了嚴重的錯誤,事實上,世界上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人都是內向者。
父母應該做的,是尊重孩子的性格,不要逼迫孩子刻意的保持開朗,孩子的個性中往往蘊含著獨特的潛力,保護好這種獨特性才是父母應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