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後黑手”操縱!世界糧食危機由來已久,歷次背後都有美國身影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編者的話:近來,動盪的世界局勢加上多國遭遇極端天氣影響,引發全球多地出現糧食短缺狀況,世界糧食計劃署稱,人類或將面臨“二戰後最大的糧食危機”。歷數幾次重大糧食危機,大都是多種因素疊加的後果,但背後均不難發現美國的身影。可以說,美國這隻“幕後黑手”操控糧食危機由來已久。

歷次糧食危機都有美國身影

王海英

埃及的故事:刻意製造糧價飆升

20世紀以來,世界歷經了多次糧食危機,不難發現每次糧食危機都伴隨著3個特點:一是全球糧食價格暴漲;二是世界出現數量龐大的飢餓人口;三是危機總與美國脫不開干係。上世紀70年代初期,世界爆發了一場由石油危機引發的全球糧食危機,從1971年至1974年,世界糧食價格上漲了153%,全球至少有5億發展中國家人口遭受飢餓之苦。這場糧食危機的直接誘因就是美國謀求石油霸權。本世紀初,全球又爆發了一場由伊拉克戰爭引發的糧食危機,其直接原因依然與美國轉嫁經濟危機以及干涉中東事務相關。據統計,從2000年至2004年,世界糧食價格漲幅高達75%,世界出現了約8.5億飢餓人口。2010年前後,世界又遭受一次因極端天氣造成農業大幅減產帶來的糧食危機,糧價漲幅達到73%,全球近10億人捱餓。這次危機與美國向全球轉嫁次貸危機關係密切。

埃及的故事就很有代表性。古埃及曾被稱為羅馬帝國的糧倉,但現代埃及卻成了世界最大的糧食進口國之一。這與埃及的殖民歷史相關。當時,隨著世界紡織工業發展,棉花供不應求,於是西方國家就讓埃及人利用大量耕地種棉花,當地許多農村勞動力也被吸引到城市裡從事棉花加工業。到了20世紀,埃及就成了糧食進口國。後來埃及發生“阿拉伯之春”其實也與糧食安全有關。2008年,美國透過量化寬鬆政策發行了大量美元,引發包括北非地區在內的世界多地動盪。2010年美國資本又惡意炒作增發上千億美元,加上當年氣候異常引發糧食減產,此時世界四大糧食企業(其中3家是美國企業)又坐地起價,導致北非糧食價格被抬到歷史新高。有人說,如果埃及人當時還能吃得起薄餅,暴亂就不會發生。

非洲的故事:間接摧毀當地本土農業

許多非洲國家與埃及有著相似的經歷。在上世紀60年代,非洲每年出口價值13億美元的糧食。而40年後,非洲國家所需糧食中的25%必須依賴進口。這背後既有部分經濟發展規律的原因,更是美國等西方國家操控的結果。非洲的糧食生產原本以小農經濟的分散耕種為主,大量的農業人口自給自足。後來,不同地區甚至不同國家逐漸在產業上有了各自的分工,產生了國際糧食貿易。進入20世紀,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透過集約化經營農場以及鉅額的農業補貼發展成為糧食出口大國。少數的美國糧食巨頭企業,逐步壟斷了全球的糧食生產、運輸以及農藥、化肥和種子市場。

同一時期,大批非洲國家從糧食出口國轉變為糧食進口國。二戰後,非洲許多擺脫了殖民統治或剛剛獲得獨立的國家都有著迫切的工業化要求。然而,工業化、城市化必然會大幅減少耕地和農業人口,糧食產出少了,相對糧食需求就增加了。非洲國家採取的辦法是大量進口價格低廉的美國糧食,但廉價的美國糧食對於非洲的糧食生產來說也往往有毀滅性的影響,隨著非洲糧食生產逐漸萎縮,越來越受制於國際糧食市場,等同於把糧食安全交到了美國手中。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透過國際組織建立並鞏固了國際糧食體系。根據一份美國的研究報告,美國透過國際組織向非洲和拉美的第三世界國家施壓,迫使它們放棄被視為低效的小型農業,將大量人口推向城市生產咖啡、棉花等經濟作物出口以償還外債,然後再利用工業收入進口糧食。這徹底摧毀了這些國家的本國農業,將它們的糧食安全繫於美國主導的全球糧食體系。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早期,這種看似低成本的解決方案在國際糧食價格相對比較穩定時還是安全的。但遇到一些意外情況,如戰爭、經濟危機、極端天氣等因素造成糧食大幅減產或運輸不暢時,受供求關係影響,國際糧價就會大漲,糧食危機就產生了。

“燒玉米”:引發國際糧價上漲

同樣是在美國的推動下,各國愈發依賴全球市場供應的糧食,這就更容易與糧食價格的異常波動形成惡性迴圈。這種局面恰是美國樂於見到的。1986年,時任美國農業部長約翰·布洛克就曾說過,“發展中國家應該自己養活自己的想法不合時宜。他們可以透過依賴美國農產品來更好地確保糧食安全,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的農產品成本更低。”

“幕後黑手”操縱!世界糧食危機由來已久,歷次背後都有美國身影

但美國的糧食並不可靠。美國是世界最大的糧食出口國,而玉米是其優勢農產品,佔全球產量的30%還多。實際上,美國本國吃不掉的玉米,並沒有像他們所說的那樣流向窮國的餐桌來解決糧食危機。在許多人缺糧捱餓的時候,美國的玉米卻變成了生物燃料。從上世紀70年代全球爆發數次石油危機以來,美國致力於降低對外部能源的依賴,在國內發展一種能夠長期穩定並且能夠替代石油的可再生能源。由於以玉米等糧食作物為原料的生物乙醇的優良特性,它成為美國優先發展的可再生能源。美國生物乙醇產量的不斷增加也使對玉米的需求增大。近些年世界糧食價格的暴漲,很大程度上和美國生物能源的快速發展有關。美國透過發展生物能源燒掉了大量的玉米,以至於本世紀初期世界發生數次糧食危機時,時任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認為,國際糧價的上漲大半歸因於美國的生物燃料政策。

而站在美國的角度,“燒玉米”的生物能源戰略一舉多得。首先,它能為國內過剩的糧食找到內部消化的出口,將農產品轉化成工業品燃料。其次,可以在資本槓桿的作用下,同時操控國際糧食價格和能源價格。此外,透過掌握世界糧食和能源安全,使美國霸權主義的根基得以不斷鞏固。

超級大糧商“操縱”第三世界的利器

張繼文

據外媒報道,西方ABCD四大糧商借助俄烏衝突大發戰爭財。四大糧商指的是阿徹丹尼爾斯米德蘭(ADM)、邦吉(Bunge)、嘉吉(Cargill)和路易達孚(Louis Dreyfus)。除了路易達孚之外,前三家都是美國企業。阿徹丹尼爾斯米德蘭是全球最大的農業生產、加工及製造公司,也是全球最大油菜籽、玉米、小麥等農產品加工廠商;嘉吉是美國規模最大的私營企業;而邦吉是全球最大油料作物加工商。

吆喝“滅火”的“縱火犯”

在美國主導建立的全球糧食體系中,跨國糧食貿易商、大型種子公司、大型化工和化肥公司、糧食加工商和全球連鎖超市等是主要的組成部分。美國學者埃裡克·霍爾特-希門尼斯研究2008年前後全球糧食危機的報告稱,美國的ABC三大糧商一度控制了全球90%的糧食貿易。此外,美國還透過孟山都等巨頭企業控制了全球1/5的種子生產。透過杜邦等大企業深度介入世界農藥和化肥領域。報告指出,美國正是透過這些大公司的壟斷謀求糧食霸權。而這些大公司也需要美國的霸權為支撐,在全球範圍內追求資本利益的最大化。正是在它們相互勾結,“求權”“逐利”的過程中,糧食危機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諷刺的是,以全球領導者和秩序締造者自居的美國,還會積極組織包括農業壟斷公司在內的各方力量去防範和抵禦糧食危機,霍爾特-希門尼斯稱之為“讓縱火犯去滅火”。

以2008年的世界糧食危機為例。當時,聯合國糧農組織稱,2007年全球糧食收成創下紀錄,全世界有足夠的糧食養活每個人。事實上,據測算在那之前的20年中,世界糧食產量以每年2%以上的速度穩步增長,而同期全球人口增長率已降至每年1.14%,人口增長並沒有超過總體糧食供應能力。所以,近年來的糧食危機本質是糧價危機,是部分地區的人們太窮了,無法支付足夠的錢購買糧食。這正是美國以及控制著糧食企業的壟斷資本經過多年的佈局和運作促成的。

從墨西哥的故事看美國招數

在資本的操控下,美國逐步建立起了全球糧食體系。世界多數國家——尤其是第三世界國家糧食安全的大權,越來越集中在極少數壟斷公司手中。這些大公司透過對農業技術、種子、農藥、化肥等方面的控制,已經在相當程度上操縱了許多第三世界國家的糧食生產。

上世紀60至90年代,發生在亞洲及拉美國家的綠色革命,其宗旨是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農業現代化。以墨西哥為例,在時任美國總統胡佛的推動下,墨西哥農業部和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簽訂協議,在農業領域進行了深入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發生在這個國家的農業生產力顯著提高被贊為“奇蹟”,但需要關注的是,伴隨著美國公司對墨西哥種子等農產品市場的壟斷,當地的農業生產變得愈發不可持續,“奇蹟”掩蓋了這樣一些可怕的現實:90%的本土農業生物多樣性喪失、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土壤退化、數百萬農民流離失所和城市貧民窟不斷擴大……

另一方面,美國牢牢掌握著全球糧食定價權。同時,透過大糧商對國際範圍內糧食運輸時間的把控,影響並左右世界糧食價格。此外,解決世界糧食危機,美國給出的解決方案往往是更多的補貼、更多的糧食援助、更多的自由貿易和更多的墨西哥式的綠色革命,但這些恰是導致危機發生的根源。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569 字。

轉載請註明: “幕後黑手”操縱!世界糧食危機由來已久,歷次背後都有美國身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