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前一部反映上海媳婦和東北婆婆的家庭倫理劇《雙面膠》曾哄動一時,被稱為是開創了婆媳矛盾生活劇的鼻祖。
這部一開始風格輕鬆活潑的生活劇,曾經讓人認為是部輕鬆幽默的輕喜劇片,隨著劇情的發展,夫家、婆家、小兩口家,那些一地雞毛的生活瑣事,把家庭中最不堪的一面淋漓盡致地展示出來,一幕幕悲劇接連上演。
悲劇的來源人人有責,無論亞平、麗娟和婆婆,他們都分不清親情的界限,希望用親情來捆綁一切,以至於幾個家庭陷入一團亂麻的糾葛紛爭、矛盾衝突中,最終致使恩愛夫妻反目為仇,溫暖的家庭分崩離析。
看似精明的麗娟在錢財上突破婆家孃家界線,一再妥協聽任夫家不斷索取。
麗娟結婚父母出了十三萬給小兩口在上海買房成家,婚後,亞平和亞平媽為了顯示在家庭中的地位,聲聲念念的是男方父母買房出了二萬元,絕口不提女方父母做出的貢獻,讓麗娟十分不滿。
其後亞平姐姐單位集資要二十萬,對於姐姐超出能力範圍內的借款融資,亞平不分析利弊,欣然同意,讓麗娟向其父母借,留下了無窮的後患,之後亞平父親肺癌看病又讓麗娟回家拿了三萬。
麗娟也曾埋怨:“你們把我當一家人了嗎?媳婦在你們那的定義是什麼?我在你們家也就是個銀行,你們需要我的時候就讓我去榨乾我父母的血汗錢!”
但刀子嘴豆腐心的麗娟並沒有斷然拒絕這些無理要求,在亞平甜言蜜語、軟磨硬泡下還是一次次滿足了婆家的需求,仗著父母的寵愛,不斷回家向父母伸手要錢,連哄再騙帶威脅撒嬌甚至是搶奪,硬是把父母的養老錢都壓榨乾,最後婆家無力償還,雙方矛盾升級,引發家庭大戰。
公婆把兒子家當成自己家,重男輕女思想嚴重,以自身標準要求兒媳
實際上亞平也算是位符合上海標準的好丈夫,對老婆噓寒問暖,端茶倒水,小夫妻親密無間,恩愛無比。但婆婆到來後,這一切都變了樣。
公婆來到兒子家,全然不把自己當外人,按照自己喜好更換房屋佈置——亞麻桌布換成了一次性塑膠桌布、布藝沙發被鋪上了花色不一的毛巾被、名畫《大浴女》竟被掛上了日曆、吃飯的碗換得有盆那麼大……
公婆重男輕女思想嚴重,對於媳婦左右看不慣,公公說上海媳婦嬌貴,不當用,婆婆便說對於晚輩要好好調教,希望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影響改造上海媳婦。
老少觀念的不同讓婆媳矛盾與日俱增,在麗娟有了孩子後,婆婆又背地裡調教孩子說“媽媽壞”,婆媳之間勢同水火。
婆婆處處都說為了兒子媳婦好,卻是從根本上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反客為主、越俎代庖,直接把家庭女主人麗娟擱置一邊,以一種自虐式的節儉辛勞獲得兒子的愧疚同情,嚴重干擾了夫妻倆的日常生活,在惡劣的婆媳關係下夫妻矛盾不斷升級,最終走向徹底決裂。
亞平把對父母的親情孝道凌駕於夫妻關係之上,不論對錯,堅決站在父母一邊
鳳凰男亞平雖然靠自己奮鬥在上海有了一席之地,在媽媽重輕女思想嬌養下也是一個十足的“媽寶男”。
父母回老家了,亞平回到家,拖鞋找不到了 —平時都是他媽收的;洗澡沒有熱水—平時都是他媽在家提前燒好的,看見麗娟坐在沙發上不聞不問的磕瓜子,亞平越發想念媽在的時候。
家庭中,夫妻關係始終是第一位的,其他親子關係、父母關係都不能凌駕於夫妻關係之上,否則便會亂象叢生。
不可否認寒門出身的亞平對父母孝敬恭順,是父母的好兒子,對妻子也是溫柔體貼,也曾是善解人的意的好丈夫,但當婆媳關係發生衝突時,他作為兒子、作為丈夫沒有很好地行使“雙面膠”的功能,不問對錯,一味地站在父母一方,讓妻子忍耐,至使家庭矛盾不可收場,愈演愈烈。
麗娟怒不擇言,亞平在其媽媽的鼓動慫恿下,喪失了理智,瘋狂地將拳頭砸向了麗鵑。正當吵鬧之時,孩子因無人看管從二樓上墜下。
大結局是亞平媽病重彌留之際,麗娟帶著兒子來到她床前。亞平媽拉著孫子的手漸漸鬆開,帶著對孫子的不捨,老人了卻了一生。
電視劇之所以這樣讓人感嘆不已、直擊人心,因為《雙面膠》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不過現實遠比電視劇要殘酷,胡麗娟的原型是上海女孩吳麗君,因一位男人的見義勇為而嫁給了他,婚後夫家要孃家出錢給老公弟弟買婚房,加之吳麗君生了個女兒,被婆家嫌棄,一次爭吵後,被丈夫重擊太陽穴之後被掐死。
相對於無情的現實,《雙面膠》給了一個相對溫和的開放式的結局,從這個方面來說,《雙面膠》不僅僅是一部婆媳矛盾、家長裡短的生活劇,而是一部深刻反映社會現實、令人深思的電視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