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2月3日電(記者 周銳)中老鐵路3日正式通車,記者採訪了中老鐵路的建設者,用四個關鍵詞解讀這一備受關注的鐵路。
關鍵詞一:施工難度
中老鐵路的施工絕非易事。中國中鐵介紹說,該工程需要“穿三山跨四水”、面臨“三高四活躍”的地質條件。
據介紹,中老鐵路位於橫斷山脈南延段,線路穿越三山(磨盤山、哀牢山、無量山)、橫跨四水(元江-紅河、阿墨江、把邊江、瀾滄江-湄公河),整體地勢由北西向南東傾斜,地形起伏劇烈、山高谷深,最高點與最低點相對高差達2900m,地形條件極為複雜。同時線路地處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縫合帶附近揚子亞板塊、印支亞板塊、滇緬泰亞板塊,深大活動斷裂及褶皺發育,穿過斷層、斷裂218條,穿越褶皺66條,工程地質條件極其複雜,具“三高”(高地熱、高地應力、高地震烈度)、“四活躍”(活躍的新構造運動、活躍的地熱水環境、活躍的外動力地質條件、活躍的岸坡淺表改造過程)的特徵。
此外,該工程面臨橋隧比重高的特點。全線橋隧總長736.281km,橋隧比重達71.1%。其中隧道總長608.725km,佔正線長度近60%,且長隧多、輔助坑道長、高風險隧道多(37座)、地層巖性變化頻繁,隧道設計施工難度大、安全風險高、工期風險大。
關鍵詞二:技術水平
面對工程的挑戰,中國企業的技術水平成為工程順利推進的關鍵。
元江特大橋位於雲南省元江縣境內,大橋249米的主跨創國內鐵路鋼桁梁之最,3號橋墩高度達154米,位居同類橋樑世界第一。橋位兩岸山體陡峻,區域斷層發育,巖體破碎承載力低。
在設計階段,中鐵二院因地制宜地選定了超高橋墩大跨度連續鋼桁梁橋,降低了造價和養護工作量,並避免了修建纜索體系橋樑。為設計好這座世界級大橋,中鐵二院同步開展了“抗震及減振”和“風-車-橋耦合動力分析”等多項科技攻關。
友誼隧道建設過程也遭遇了世界級難題。由於隧道穿越的第三系地層含鹽巖,而鹽巖分佈範圍及含量具有不規律性,在隧道兩端施工靠近國境線時,鹽巖含量急劇增加,開挖後檢測發現的含鹽量平均約30%,區域性高達80%以上,高含鹽段落長達1.7公里,呈雞窩狀或透鏡狀分佈。
針對友誼隧道鹽巖強溶解、強腐蝕、膨脹等特性,中鐵二院設計團隊對高含鹽巖地層中的隧道修建難題進行理論分析和模擬試驗,逐步完善處理方案,同時採取“注漿堵水、全包防水、強化材料防腐、圓形加強結構”的原則進行處理,並根據現場超前地質預測預報情況,科學施策,動態設計,最佳化支護引數,填補了在該地層下修建隧道的技術空白,確保了友誼隧道按期保質貫通。
關鍵詞三:數字化應用
在中老鐵路的施工中,數字化技術的運用表現搶眼,多次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
作為鐵路執行的神經系統,鐵路沿線需安裝數百根電纜線。先放哪根、後放哪根,主要靠工人的經驗。然而,電纜線經常會像麻花纏繞在一起,出了問題一時難以準確找出故障電纜。
為此,中鐵武漢電氣化局在此前開發智慧排程指揮系統的基礎上,運用BIM系統,將施工現場變成三維可視數字化模型,工人只需對號入座進行擺放,“減少了30%後續故障的返修率。”研發人員李逸群說。升級後的系統能夠實現一次性10公里內施工環境三維立體視覺化呈現。平臺透過工人智慧安全帽上的裝置,遠端指揮工人施工,還能對全線25個牽引變電站遠端無死角監控等,沿線施工進度、質量,排程指揮人員一目瞭然。
中老鐵路電氣化建設技術專家孔化蓉介紹,中老鐵路“四電”工程建設重點從工程測算、深化設計、施工生產、試驗檢測、交付運維五個階段著手,聚焦數字化、智慧化、集約化和標準化,研發了應用於中老鐵路的接觸網4C檢測車、行動式接觸網智慧檢測小車,居國內領先水平;SZP-Ⅰ型隧道綜合智慧作業平臺、接觸網施工引數一體化測量裝置等智慧裝備填補了國內空白。
關鍵詞四:生態保護
在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保護珍稀動物亞洲象,中鐵二院開展了全隧方案、全橋方案、從兩側繞避保護區以及區域性架橋等4個主要方案比選。
鐵路穿越的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約14公里範圍內,採取延長隧道減少地表出露、調整隧道斜井位置、“以橋代路”等最佳化工程形式,避開亞洲象主要棲息活動區域,將工程對亞洲象遷移通道的影響降到最低。
同時,針對亞洲象的活動習性,中國中鐵二院經過反覆科學試驗,創新研發了鋼繩格柵防護柵欄,針對大象可能誤入鐵路區域,在保護區附近隧道進出口和路橋連線處設定了防護柵欄,並最佳化施工組織,不在自然保護區內設定臨時工程,要求在施工期加強管理等,進一步減少工程建設及運營對亞洲象的影響,切實在生態敏感區內形成了“線路方案比選、工程設計最佳化、防護措施到位、管理要求嚴格”的全過程、閉合式的鐵路環保措施體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