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頰河畔“莊園”美

文|宮玉河

馬頰河畔“莊園”美

4月5日,恰好是小長假的最後一天,度過了前一天清明節的莊嚴肅穆和沉靜後,人們可以利用這最後一天的假日,一展蹙眉,放飛心情,迎接生活和工作的繼續。

恰好,這天是縣文聯組織的“慶祝建黨100週年文藝創作採風活動”。一抑一揚,世事就這麼巧,這麼符合中國的中庸之道!

春和景明。上午九點半,縣委門口,一眾二十餘攝影、文學愛好者登上了採風“專車”,奔向城西馬家河畔的“康熙探花莊園”。

說起康熙探花莊園,不能不提及康熙年間的探花董訥和英才輩出的董氏家族。

董訥(1639—1701),字茲重,號默庵,祖籍青州府樂安縣(今廣饒縣)。“自大明永樂年間,遷古朵公於平原董路口居焉”。清同治十三年《董氏族譜》尊董文盛為一世,訥為董氏八世。明崇禎十二年十月,董訥出生在一個仕宦家庭。康熙六年一甲三名進士,授編修。累擢至江南總督。為政持大體,有惠於民。左遷去,江南民為立生祠。二十八年,上南巡,民執香跪訥生祠前,求復官訥江南。上還蹕,笑謂訥曰:“汝官江南惠及民,民為汝建小廟。”旋以侍讀學士復出為漕運總督。累擢至兩江總督。為政持大體,有惠於民。因故降官。後以侍讀學士再出位漕運總督。死後賜祭葬,追加為正一品。康熙御賜“眷念舊勞”四字。

根據史料記載,董訥去世時,任高家堰(洪澤湖)圍堤築壩工程督修,死在工所。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除了董訥外,董訥之子董思凝,二弟董訪,孫董元度(思凝之子)、曾孫董芸,皆為名噪一時、名垂青史的詩人或官員。綜觀董氏家族近六百年的歷史,特別是從九代至十五代中,出了一名探花、二名進士、二名舉人、一名秀才,家族中有七位夫人被贈一品夫人。

平恩(平原縣城到恩城鎮)公路車水馬龍。大家說說笑笑間,車就到了馬頰河上的辛橋大橋,橋西頭南拐,就是花園村,一座巨大的標識牌赫然入目,康熙探花莊園到了。

車逶迤前行,實在是走不動了。因為,一眼望去,前往梨園的路,不算寬,而且路的兩側,排滿了小汽車,連東西向的村子主街,也是小車滿滿。

司機把車停好,我們下車步行。

文聯邀請的導遊是個上紅下黑、一身運動裝的健碩姑娘,嘴邊一個小話筒,腰間一個四四方方的小擴音器,口齒伶俐,笑容可掬,邊走邊執行自己的解說任務。

康熙探花莊園,嚴格地說,是董訥弟弟董調的私人花園。當年種植梨樹17棵,形成了這一瀕臨馬家河畔,住宅和後花園為一體的私人莊園。董訥也多次來此駐留,並留下了詩作。請看董訥的這首《宿河畔草廬》:

水曲尋幽墅,

蒼蒼一徑通。

疏荷涼雨後,

半榻暮煙中。

媧篆依苔壁,

漁舠隠荻叢。

悠然多野趣,

欹枕聽松風。

其中的河畔,就是指馬頰河西的河畔。舠為小船,指的是小船形如刀。

可見,那時的馬頰河和馬頰河畔是多麼的令人神往。

馬頰河為古九河之一。因馬頰河河勢上廣下窄,狀如馬頰而得名。

馬頰河發源於濮陽澶州坡,在南關與金堤河相接,東北流經河北省,於莘縣董杜莊鎮沙王莊西入山東省境,經莘縣、冠縣、聊城、臨清、茌平、高唐、夏津、平原、陵縣、臨邑、樂陵、慶雲和無棣13縣市,於無棣縣沙頭堡東注入渤海。

馬頰河河長521公里,其中山東省境內河長448公里,在平原境內全長36.6公里,自腰站鎮韓莊入境,流經7個鄉鎮51個自然村,於三唐鄉於圈村流入德州市陵城區,是目前平原縣最重要的行洪排澇河道,肩負著龍門水庫工業供水、農田灌排和下游縣市的調水任務等重要職能。

馬頰河奔騰千里,沿岸景色美不勝收。其中,民國期間《續修平原縣誌》記載的“平原新八景”,有兩景就跟馬頰河有關。

一個是“長堤桃李”。

馬頰河東堤岸,以興泉寺(尚家廟村西處)為中心南北十餘里,逢至每年九月,桃樹梨樹,果實累累,金黃的梨和粉紅的桃點綴於綠葉之中,報答著人們辛勤的汗水和耕耘,漫漫長堤,一望無際,令人油然而生對豐收的喜悅。有詩為證:

長堤十里餘,

燦若浣花居。

小憩遊春展,

呤情縱目初。

一個是“漁舟夕泛”。

說的是在平原城西南,現大芝坊村西首,傍晚時分,勞累了一天的太陽拖著沉重的腳步,徐徐地落入西山,把最後的一束溫柔的晚霞之光撒向這靜靜的河畔。忽然,漁舟如梭,漁民臉上漾溢著滿載而歸的喜悅,說笑著聚集村首,晚霞映著笑容,漁歌伴著魚跳,好一幅魚蹦蝦跳、風光浩然的風景畫。有詩為證:

芝隍村接大河濱,

生計多家託釣綸。

羨煞漁舟輕泛泛,

斜陽反照數金鱗。

其實,不難理解,馬家河畔不是有個村叫“打漁李”嗎,可以猜想,當年李姓先祖應該就是打漁為生,爾後繁衍生息,形成村落。

參加採風的人們,一邊聽著導遊的介紹,一邊不失時機地左右開弓,拍下花開滿樹的景色。

不錯,莊園的梨樹種植從康熙年間就有記載,現在的樹齡長的已有四百多年之久。除梨樹外,陸續還有蘋果、杏、桃、西瓜、山楂、核桃、櫻桃、花生等,有千畝梨樹,萬畝果園之稱。

很快就到了“觀景臺”,站在臺上東望,一塊低窪地裡,滿地的梨樹密密匝匝,滿樹的梨花開得正旺,好一片銀裝素裹的世界。雪白的梨花裡,一抹粉紅在動,仔細一看,原來是一女子手舉一傘,在留影。

文聯用心良苦。委託縣文化館的姚翠翠帶著四個豆蔻年華、身著漢服的小美女前來助興。這可滿足了這幫好“攝”之徒的獵“色”之心,只見大家,或蹲、或站、或哈腰,舉起手機、相機,拍個不停。

小美女們行走在綠樹繁花中,嫣然的表情,飄逸的裙襬,婀娜的身姿,娉婷的細步,讓人誤以為是仙女下凡,更讓人誤認為是不是蒲松齡筆下的美女狐仙在遊園。

蒲松齡的《聊齋》裡,有兩個平原人,一個是《王成》,一個是《喬女》。《喬女》是《聊齋》系列劇播出的第一部片子,大家都為趙鳳霞飾演的女主角喬女的精彩表演叫好,長春電影製片廠文學副廠長張笑天評價說這是趙鳳霞演得最成功的一部片子。趙鳳霞接到《喬女》的劇本時正在內蒙拍戲,戲一拍完,她就提前一個月趕到《喬女》故事發生地平原縣農村體驗生活,而體驗地點,就有花園村和梨園。可見,這處風水寶地的美麗和魅力。

康熙探花莊園東側緊鄰馬頰河7000畝的天然生態溼地,藉助馬頰河天然綠色河道提供的優良生態環境,近千畝古老的生態果園,悠久的歷史文化,豐富的傳統民俗,著力打造成集生態採摘、休閒度假、民俗體驗於一體的綜合性鄉村旅遊區。

這一創舉,也給當地百姓帶來了實惠。回走的路上,在一片以粉色花瓣為主的果園裡,我看到走出來一位紅衣老太,湊過去跟老人聊天。老人告訴我,她今年76歲,孃家是本鄉張張序班村,婆家就是花園村,丈夫叫李興奎。老兩口有2.5畝承包地,種植了蘋果樹20多年了。老人說,這100多棵果樹,一年下來毛收入能達到一萬元,除去肥料等,純收入能達到8000多元,加上老兩口的老人補貼,一年有一萬元的生活開支保障,基本不用孩子們資助。

說著,老人滿是皺紋的臉上,笑開了花,臨走還不忘問我:“你記住我的名兒了嗎?我叫龔洪英。”看得出,老人對眼下的生活幸福感滿滿。

記得20多年前,我在平原工作時,就知道花園村是個果樹大村,村裡有多個冷庫、紙箱廠,後來還創辦了產生果茶的廠子,雖然沒有成功,不過也是走向市場的有益嘗試。

文化是具有傳承性的。誰能想到,四百多年前的一個私人莊園,種植了十多棵梨樹,竟然造就了今天這麼大規模的果木種植區,而且還叫響了“康熙探花莊園”的牌子,如果董探花地下有知,當十分欣慰了。他不但是一個為國家效力的忠臣,還無意間對後世百姓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引領,我們不能忘記他。

中午,在縣城“楓林閣”吃午飯。我忽然意識到,這又是一件巧事:“莊園”的百花爭豔,奼紫嫣紅,是春的意境。“楓林閣”之“楓”,最美時節是秋葉正紅,這不正好預示著我們這次採風對應了“春華秋實”嗎?!

好了,趕緊下筆,給文聯交“作業”。

馬頰河畔“莊園”美
馬頰河畔“莊園”美
馬頰河畔“莊園”美
馬頰河畔“莊園”美

作者簡介:宮玉河,男,1965年出生,德州市平原縣人。就職農行德州分行,高階政工師。中國農業銀行作協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德州市作協會員。

壹點號玉河微瀾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182 字。

轉載請註明: 馬頰河畔“莊園”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