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總統瑙塞達在接受媒體的採訪時,對此前立陶宛政府處理涉華議題的做法公開認錯,表示立陶宛政府之前不顧中國大陸的強烈反對,決定要以“臺灣”的名義在立陶宛設立“代表處”是一個嚴重的錯誤。採訪一經報道,世界各地人士議論紛紛,這將原本已經漸漸淡出民眾視線的中立事件再一次推向了新的高潮。
立陶宛總統是真的認錯了嗎
2021年7月20日,立陶宛政府在繼干涉我國“新疆問題”之後,又突然宣佈允許臺灣將“臺北辦事處”更名為以“臺灣”為名在立陶宛設立的“駐立陶宛代表處”。這件事情嚴重背離了一箇中國原則,嚴重干涉到了我國內政,進而影響到了中立兩國的關係。從2021年8月份開始,中國對立陶宛的挑釁做出了嚴正的回擊,決定召回在立陶宛的駐立大使,並要求立政府召回駐華大使。這一決定既是給立政府的警告,也表明中國的態度,那就是中國決不答應任何人、任何國家來挑戰一箇中國原則。
分析人士指出,,雖然將“臺北辦事處”更名為“臺灣辦事處”僅僅只是一個字的變動,但這其中的差別將會給中立兩國之間的關係帶來巨大的影響,這是普通民眾都能夠意識到的事情,可哪怕是在去年11月份時,我國將中立兩國關係降低為代辦級,立政府仍我行我素,視日益緊張的中立關係於無物。直至近日,立陶宛總統才在大眾媒體前承認錯誤。值得一提的是,立陶宛總統瑙塞達的發言聲稱讓臺灣設立代表處並沒有問題,錯只錯在以“臺灣”為名,甚至還甩鍋給立外交部,指責立外交部在更名這件事上沒有與其做好充分協調。顯然,立陶宛總統此番認錯並不是誠心誠意的。瑙塞達表示願意去承擔和處理好更名帶來的後果,卻又轉頭向歐盟請求幫助,認為是中國對立陶宛發起的“攻擊”。
認錯不是口頭說說,重要的是採取行動
歐盟近年來的立場就是和美國談價值觀、和中國談經濟合作,也一直在強調自主性。在中美之間,歐盟不願也不會“選邊站”,雖然歐盟主要依賴的是美國,但東歐一些國家過於親美的行為也逐漸讓歐盟產生不滿,開始想要加強和中國的經濟合作,從而逐步擺脫對美國的依賴。所以面對立陶宛的求救,歐盟並不會做出實質性的回應。
立陶宛只是擁有不到300萬人口的歐洲小國,在大國與大國的博弈之間,只有任人擺弄的地步,實在不應該配合美國的反華政策,將自己陷入艱難的局面。現如今,既已開口認錯,那就應該拿出誠意來,如同中國外交部所說的,認識到錯誤是正確的一步,但更重要的是採取行動糾正製造“一中一臺”的錯誤行徑,回到一箇中國原則的軌道上來。
部分訊息來源:國防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