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熱乎飯,老人卻吃不上?老年餐的“最後一公里”該如何助力

  為解決居家老人“吃飯難”,本市今年計劃發展1000家養老助餐點,設在養老驛站。然而,養老驛站備好了物美價廉的“暖心飯”,讓老人方便快捷地吃上卻有點難。一方面,部分養老驛站人手少,無法提供送餐上門服務;另一方面,天氣轉涼,白天漸短,腿腳不便的老人出門就餐變得更加困難。

  有了熱乎飯,老人卻吃不上

  家住潘家園的蔭壽琪老人最近正為養老驛站不能送餐而犯愁。老人今年92歲,由於年事已高,吃飯問題一般是透過養老驛站來解決。“養老驛站有助餐功能,讓我們老年人能夠吃上熱乎飯,非常方便。”

  前段時間,老人摔了一跤,左腿骨折,出行一下子變得很不方便。無奈之下,他給常去的華威西里社群養老驛站打電話,希望能夠提供上門送餐服務。養老驛站卻表示無法提供送餐服務,目前僅支援到店取餐。老人說,從家到養老驛站,需要出小區,再坐一站公交車才能到,自己視力不好,腿腳也不好,出去一趟很費勁。更讓老人煩惱的是,養老驛站的取餐時間是11點,去晚了可能就沒有了。

  根據老人的描述,記者來到華威西里社群養老驛站了解情況。工作人員表示,驛站只提供午餐,菜品為三菜一湯,包含一份主食。驛站還建立了訂餐微信群,老人需提前一天預訂,第二天自行將餐取走。由於人手不夠,驛站無法提供上門送餐服務。

  記者又到訪了附近的勁松西社群養老驛站。這家“三星級”驛站可為老人提供一日三餐。工作人員表示,這裡可提供送餐服務,送餐費每單3元,但距離不能太遠,“一是我們送不過來,二是擔心飯菜涼了,老人吃著不舒服。”

  送餐成本高,驛站“有心無力”

  記者走訪多家養老驛站發現,由於場地受限、人手不足,具有助餐功能的養老驛站大多沒有自己的廚房,而是採用配餐的方式提供老年餐。“這樣做既可以節約成本,又能滿足社群老人的需求。”東城區福祥社群養老驛站站長毛宇說。

  福祥社群養老驛站地處南鑼鼓巷地區,驛站的老年餐由附近的銀杏舍養老服務中心提供。銀杏舍有專業製作老年餐的團隊,餐食做好後,幾分鐘就能送到驛站,周邊老年人則在驛站就餐。毛宇說,驛站不排斥送餐服務,“如果周邊老人有需求,我們肯定會想辦法給送上門。”但他也表示,老年餐送餐上門對大部分驛站來說確實存在難處。他介紹,一家養老驛站通常只有兩到三名工作人員,如果老人有送餐的需求,近處的還好,驛站能自己送或是請養老服務中心的送餐師傅順路送一下;如果距離較遠或送餐量大,只能請專人送餐。以福祥驛站為例,一天老年餐能賣出30份左右,按照最高價格30元一份計算,一天也只有900多元的銷售額。一個月算下來,刨去成本,覆蓋三個人的開銷已非常困難,再請專人配送,成本將會更高。毛宇坦言,驛站老年餐用餐量上不去,成本下不來,再加上人手不足,是許多驛站無法送餐上門的根本原因。

  驛站“有心無力”,那外賣平臺能不能協助養老助餐點呢?記者瞭解到,由於不算純粹的餐廳,養老驛站一般不會入駐外賣平臺,老年人也無法透過外賣平臺訂購驛站的老年餐。

  多方出力,有望破解送餐難

  老年餐的“最後一公里”該如何助力?記者從民政部門瞭解到,為進一步提升養老助餐服務水平,解決老年人吃飯不便的問題,本市正抓緊制定《北京市養老助餐服務管理辦法》。辦法將按照一刻鐘養老服務圈要求,統籌謀劃老年餐集中配送中心和養老助餐點佈局,進一步完善養老助餐服務網路,並對送餐服務作出規定。

  在業內人士看來,要解決老年餐送餐難問題,除依靠政府補貼與支援,更重要的是搭建完善的街道養老助餐體系。他建議,類似銀杏舍這樣的養老服務中心未來可以成為街道養老助餐體系的樞紐,輻射周邊無法制作老年餐的驛站,並藉助網際網路平臺協調統籌,妥善解決老年餐送餐難。記者瞭解到,即將出臺的《北京市養老助餐服務管理辦法》就將鼓勵各區透過社會化平臺,協助規範管理養老助餐點,支援為老年人配餐送餐,對助餐資訊進行全流程歸集等。目前,西城區已在6家驛站開展養老助餐數字化試點,參與首批試點的驛站與外賣平臺簽約,篩選驛站周邊3公里以內符合標準的餐廳等供應商,為老年人提供“外賣式”助餐服務。老人在外賣平臺點餐,外賣騎手可直接配送至家中,配送費與目前外賣平臺現行標準一致。

  對於這種模式,不少老人表示歡迎。“最近老下雨,入了秋,天會黑得越來越早,如果因為出門買飯摔了,代價實在太高了。”蔭壽琪老人說,“對於80歲以上的老年人來說,送餐服務是一種剛需。配送員付出了勞動,適當收取配送費很合理。”

來源 北京日報

記者 王琪鵬

流程編輯 吳越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821 字。

轉載請註明: 有了熱乎飯,老人卻吃不上?老年餐的“最後一公里”該如何助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