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幹肯幹能幹!息烽這位兵支書,讓山村大變樣
1962年出生的王學祥,這位紮根雞場村26年的黨支部書記,見證了雞場村從貧窮到富裕,從泥濘小路到阡陌互聯的水泥路,從滿地的玉米地到滿山的水果林的華麗變身。這位曾被息烽報等官方媒體稱為“大潮中的鐵脊樑”的英雄人物可以說功不可沒。
1981年,王學祥懷著保家衛國的情懷走進軍營。為了國防建設的需要,年僅23歲的他毅然脫下軍裝融入社會。先後在村小學擔任過代課教師,當過鄉烤煙輔導員,任職過村民兵連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2000年,息烽縣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災中,不顧生命危險洪水中搶救群眾的英勇事蹟,至今在雞場村還在被傳唱。
1994年成功當選為雞場村黨支部書記。1996年,被群眾推選為縣十三屆人大代表,1999年被評為貴陽市首期農村幹部現代知識綜合培訓班優秀學員,1998年至2001年被評為貴陽市優秀黨員,2000年,被縣委縣政府授予“6.24”抗洪搶險先進個人稱號,同時、被貴州省軍區政治部、息烽縣人武部記三等功1次。
剛剛當選雞場村黨支部書記的王學祥,擔子並不輕。他面對的是一個電不足,路不通,水不穩、電視看不上,生產生活條件極其惡劣的村,雞場村的人們趕集基本靠走、飲水基本靠挑,村裡農業發展沒有特色,傳統種植帶不來創收,一家人的經濟來源就靠買點雞蛋、家禽和種植的幾畝地玉米維持著一年的開支,簡直就是入不敷出。
村民阮某一家5口,洗腳洗臉一個盆、生活基本靠救濟,孩子上學無書學費,因無錢購置新衣,孩子們也只能穿著單薄的衣服過完整個冬天。阮某一家只是雞場村貧困家庭的一個縮影,像這樣的家庭還有很多。百姓生活拮据的囧地深深刺痛了王學祥的心。為了使阮某一家儘快擺脫貧窮,王學祥為他家出面擔保賒來4頭小豬,但這也僅僅只能解決一家人的事情,而要使整村脫貧,還需要走很長的路。
“改變、必須改變”。這是王學祥在內心給自己下達的第一個命令。
孩子們讀書沒有良好的學習環境,就無法走出大山,更談不上全村的脫貧致富。王學祥就積極向上爭取資金20餘萬元,組織村民捐集了6000餘元,開始了雞場小學建設,在建設學校的3個月時間裡,為保證學校建設質量,還主動當起了監工。老婆常抱怨說:拿錢不多、管事不少。但對王學祥而言,建學校是一件大事,對老婆的抱怨往往是一笑了之。
電不足,就看不了電視,就無法接觸到外面的世界,百姓的思想就得不到解放。王學祥又積極協調供電部門,組織村民投工投勞進行電網改造,並集資1萬元安裝了村閉路電視接收系統。
水不穩,一到枯水季節,雞場村的群眾還面臨無水喝的局面。據王學祥介紹:剛當村支書時,全村的飲水都靠挑,最遠的距離可達到2公里。
為了讓群眾喝上乾淨安全的自來水,2001年,王學祥沒日沒夜地跑上跑下,終於把全國婦聯第一個進入貴州的“母親水窖”專案拿到手中,同時獲得經費60萬元,另有籌集了6萬元資金,開始解決雞場村飲水靠挑的難題。先後完成將大龍灘山泉水引到雞場村工程,建立了2個集中式飲水池。至此,全村14個村民組自來水實現100%覆蓋。
王學祥支書的心中始終裝有群眾
最初的雞場村,全村沒有一條是硬化的水泥路,就連連線集鎮的公路也是泥巴路,那時候群眾到鎮裡辦事,全部是靠雙腳走,來回就需要3個小時。尤其是到了收莊稼的季節,看到老百姓肩挑背馱的樣子,王學祥看在眼裡,急在心頭。
找專案、要指標。王學祥找到縣交通局、縣公安局領導軟磨硬泡,要指標、要炸材。功夫不負有心人,指標要來了,炸材批了。在沒有多餘資金的前提下,組織群眾投工投勞。先後修建通組公路、機耕道10餘公里,2016年,又藉助組組通專案,修建和硬化通村通組公路12餘公里。至此,雞場村晴天“揚灰路”、雨天“水泥路”的時代一去不返。村裡摩托車多了,小汽車多了。雞場村的群眾從過去趕集基本靠走到今天的出門基本不走。
村民魏厚祥如是說到:過去收一畝地的包穀3個勞動力,要花一天的時間,還背流浹汗,很辛苦,現在收一畝地只要2個小時,全部靠三輪車運輸,挺輕鬆,王支書就是能幹。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幹部
說起這些改變,王學祥並沒有顯現出一絲驕傲和自足。而是說,這是黨和政府政策帶來的紅利,也是村黨支部一班人共同努力的結果。當說起產業結構調整時,王學祥才打開了話匣子。
2018年,雞場村藉助息烽縣開始大規模實施產業結構調整之機,以“公司+農戶”的方式,採取分紅,開始引進羊肚菌種植專案。但面臨的是群眾的不信任和支援。為了使該種植專案能夠成功落地,王學祥帶領著村支兩委的人員不停地做群眾的工作,由於是第一次種植,群眾沒有親眼看到收益,擔心失敗,提出還是採取土地流轉的方式穩妥一些。為了徹底打消群眾的顧慮,也使該專案能真正落到產生效益,村黨支部積極與企業對接,並以高達700.00元每畝的土地流轉費流轉了近200畝土地,採取企業種植,群眾務工的方式開始了羊肚菌的種植。
羊肚菌種植活路多,其生產期長達6個月。土地已經流轉的群眾就近就地到種植基地務工。每年除土地流轉費外,還增收近8000.00元左右。
羊肚菌種植的成功,無異於給雞場村的產業結構調整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群眾信了,服了。
村民楊才軍很有感慨地說:我家流轉了2畝地,還有3個勞動力在種植基地上務工,每年就這一塊我家收入大概增收了近4萬元,生活是沒有問題了。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這都是我們王支書領導有方,以後只要是王支書喊我種什麼我們就種什麼,不會錯。
王學祥是幸福的。他的努力和付出獲得了群眾的讚譽也獲得了群眾的信服。
今天的雞場村不僅僅有250畝的羊肚菌,還有2600畝的脆紅李,300畝的蘋果、400畝的南瓜,還有100餘畝的吊瓜,全村產業結構調整實現100%覆蓋。年人均純收入從1994年的300元躍升到2020年的8000元,全村27戶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以前的“電不穩、路不通、飲水難”雞場村變成了如今出門不髒鞋、進門有水喝、冬天電爐烤、四季瓜果香的幸福生活環境。
據王學祥介紹:雞場村現在村支書、主任都是退役軍人,34名正式黨員中有11名退役軍人,正是這些退役軍人黨員在全村的脫貧攻堅、產業調整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來源:息烽縣退役軍人事務局】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