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調研向基層提要求,先讓基層寫個“代擬稿”?

在廳官任上落馬的原寧都縣委書記王四華不僅是千萬級的墨吏,而且曾是百萬級的“網紅”。據王四華到處吹噓,寧都299個行政村、3600個自然村,沒有他沒到過、沒調研過的,真有點“踏遍青山”的味道。可是王書記“不留死角”的“調研”,又是如何“深入”的呢?一是有的鄉鎮,王四華倒是到過了,僅僅兩三分鐘就完成了“調研”,就這樣揚長而去;二是王書記曾“下去”,一天“調研”了十多個鄉鎮,只見他官車飛馳、呼嘯而過,也算是“調研過了”。

兩三分鐘調研了一個鄉鎮,被稱為“王氏調研法”,堪稱“蜻蜓點水”的典範——但這種“點水調研”,並非僅王四華一官。坊間曾曬出一份“調研指令碼”,一眾人興師動眾下去,何時出發,何時道口迎接,與哪兩個“群眾演員”握手、交談兩三句,何時拍照,何時離開,不但有“劇本”而且有“場記”,一共不到20分鐘,倒是人還沒打道回府,影片已經立馬“上傳公眾號”,算是“雁過留聲”,留下了萬萬不可遺缺的“痕跡”……

按說調研不在於時間長短,所以也有“長調研”的,不是“蜻蜓點水”了,變成了“走馬觀花”。有的官員下去“調研”,事先通知基層,“認真做好安排”,到了那裡,一個一個“盆景”地“仔細看”,一條一條“網紅線路”地“認真遊”,一位一位假扮的“路人甲”照著早已背熟的“角色”輪流上前“交談”。當然還有“立竿見影”的,上午調查會上基層反映的無力解決、需要上面幫助的難題,到了下午總結會上,就變成調研團提出的“工作要點”,要求村鎮“獨立自主”、儘快交出出色答卷。還有這樣的“調研”,向基層提出的“要求”,均由下面事先起草好,叫做“代擬稿”,調研結束時,領導照本宣科,變成了被“調研”的基層自己向自己做結論、提“要求”啊!

群眾路線是黨的根本工作路線,調查研究是我們的基本功。近年以來,調研在不少地方被稱為“一號工程”,成百上千萬的幹部走出機關,下到基層調查研究。他們不僅“實事”、瞭解真實情況,而且“求是”,取得規律性的認知;不僅以解決具體問題為導向,為基層、企業排憂解難,而且摸索出全域性性、普遍性、多發性的“真問題大問題深問題”,上升到政策、法規予以全面、穩定地“有的放矢”。幾年來的大調研,主流、基本面是好的、健康的,“問題”僅僅在於有的層面、有的同志,“下基層”忘了“轉作風”,在調研中搞了形式主義,甚至將有些機關官僚主義、衙門作風、程式慣性也帶到調研中來,造成了基層的不勝煩擾、群眾的深深反感。這種新的傾向,那種“蜻蜓點水”或“走馬觀花”的“調研法”,應當引起我們的警覺。

新華社曾報道一個鎮一年接待了500個“調研團”,人民日報曾報道一個鄉一個早上來了13個“調研組”,這麼多的“調研”,其中有沒有例如兩三分鐘一個鄉鎮、一天“調研”十多個鄉鎮那樣的“飛行調研”呢?這是值得問一問的啊!

欄目主編:朱珉迕 文字編輯:朱珉迕 題圖來源:圖蟲創意 圖片編輯:笪曦

來源:作者:淩河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182 字。

轉載請註明: 領導調研向基層提要求,先讓基層寫個“代擬稿”?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