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週末,37歲的江蘇宿遷青年魏興龍都會開車帶著妻兒回老家——他過上了一直嚮往的在家門口工作的生活。
2003年,魏興龍到蘇州電瓷廠打工,“這裡機會多,能學到的東西更多”。他在蘇州待了10年,但是生活成本壓得他喘不過氣來。2012年,當聽說公司在宿遷成立分公司時,他迫不及待地回到家鄉。如今,他已是宿遷分公司的技術部主管。
這一切得益於蘇南蘇北共建開發區。15年前,江蘇首家由兩個地級市合作共建的工業園區——蘇州宿遷工業園區(以下簡稱“蘇宿工業園區”)誕生。這裡將蘇南園區建設的先進理念、產業基礎、人才團隊,與蘇北豐富的資源、勞動力和優勢政策對接互補,闖出了一條優勢互補、聯動融通的區域協調發展之路。
“蘇南蘇北共建開發區,不是靠單向輸血援建,而是順應市場規律,突破行政壁壘,整合資源協同發展,創立了區域合作的新機制、新模式,產生了‘1+1>2’的效果。”宿遷市副市長、蘇宿工業園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李朝陽表示,15年來,蘇宿工業園區厚植“借鑑新加坡理念、傳揚蘇州好經驗、紮根宿遷新實踐”特色品質,推動蘇州宿遷兩地聯動協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
如今,在蘇宿工業園區,蘇州元素隨處可見——蘇州公園等生活配套設施齊備,白牆黑瓦、錯落有致,還有以蘇州傳統風格為特色,融入宿遷地方元素的蘇州街……這裡已成為蘇北“好江南”。
借鑑新加坡理念
前不久,蘇宿工業園區評出了“15年15事”。其中,2011年,宿遷市首個鄰里中心正式開業運營入選,這標誌著宿遷借鑑新加坡公共服務和商業配套服務經驗邁出第一步。
作為集商業、文化、體育、衛生、教育等於一體的“居住區商業中心”,鄰里中心圍繞12項居住配套功能,從“油鹽醬醋茶”到“衣食住行閒”,為當地百姓提供“一站式”服務。
這是他們“借鑑新加坡理念”的縮影。2001年,江蘇成立蘇北發展協調小組,確定南北各市對口掛鉤合作關係。5年後開始南北掛鉤共建蘇北開發區。當時,宿遷“盯”上蘇州,特別是蘇州工業園區,因為那裡有值得學習的新加坡理念。
2006年,蘇州出資1.5億元,並派駐一支管理隊伍;江蘇省出資1億元;宿遷出資5000萬元,劃出13.6平方公里的土地,蘇宿工業園區就此誕生。
對園區來說,主要從三方面借鑑新加坡理念:第一,城市的規劃建設和管理——“先規劃,後建設”;第二,經濟發展——“親商、安商、富商”;第三,高效廉潔的政府管理。
入駐前兩年,蘇宿工業園區首輪開發團隊把規劃建設擺在極為突出的位置,委託專業的規劃人員,啟動園區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以及汙水、供電、防洪排澇等專業規劃編制。從2007年8月挖下第一鍬土開始,蘇宿工業園區供地、用地全部按照規劃執行。15年來,園區內整體面貌與總規藍圖保持一致。
此外,園區巧妙採取功能用地佈局,透過引專案、建載體,實現了工業區帶動商住區、商住區反哺工業區的相互促進。“園區的定位不是工業區,而是一座城。”蘇宿工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辦公室主任崔廣全說。
隨著“三先三後”理念(先規劃後建設、先地下後地上、先工業後商住)在蘇宿工業園區落地生根,“親商服務”“精簡高效”“產城融合”等一批先進理念也從紙上落到地上。
傳揚蘇州好經驗
蘇宿工業園區的誕生意義重大,這是蘇州工業園區首次將“軟體”整體打包的對外輸出地,他們將其多年借鑑新加坡經驗形成的“中國化”成果複製到宿遷。
“蘇宿工業園區最大的成就不是引進多少跨國企業,不是建造多少高檔樓盤,而是讓蘇州工業園區的先進理念在宿遷落地生根。”崔廣全說。
“蘇州幹部帶來的發展理念、做事方法,讓我們耳目一新。”一位曾在宿遷市規劃部門工作過的老同志深有感觸地說。
如今,作為蘇州工業園區看家本領之一的“無事不擾,有求必應”的“親商服務”,已內化為蘇宿工業園區的發展基因。
做積體電路封測的高科技企業長電科技,在全國同行業中排名首位,全球排名第三。2010年,長電(宿遷)公司投資成立,裝置與管理班子整建制從江蘇江陰搬至宿遷,直到2016年公司還處於虧損狀態。
該公司總經理陸惠芬說,儘管連續多年虧損,但公司當初作為援建專案落戶此地,是不會搬走的。公司逐步克服“水土不服”,2017年起扭虧為盈,今年上半年利潤近9000萬元。
這離不開當地政府部門的支援。陸惠芬舉例說,他們企業車間生產如果停電一秒,就會損失100萬元。曾經有一段時間,停電現象讓她很苦惱,她調查發現,停電的原因一是供電不穩,二是鳥類作祟。她找到園區管委會反映情況,領導立即聯絡供電部門進行現場辦公。後來,管委會出資拉線建變電站,安裝驅鳥裝置,問題最終徹底解決。
這樣的“親商服務”讓陸惠芬更加堅定信心紮根宿遷。2018年5月,該公司又投資100億元建設積體電路封測基地,投產後可實現產值120億元,新增2700個就業崗位。
15年來,蘇州、宿遷兩市在合作共建園區中不斷尋找共贏契合點,充分整合各類資源,實現“聯手招商”,把南北產業佈局、經濟結構調整的時空距離變成了現實可用的優質資源。
目前,蘇宿工業園區已落戶337家企業,總投資達410億元。工業專案投資中,來自蘇州工業園區的投資佔比達72%。透過“騰籠換鳥”,蘇州工業園區的新興產業也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紮根宿遷新實踐
10年前,宿遷小夥金長江返鄉,來到蘇宿工業園工作。他大學畢業後就在外面闖蕩,當看到家鄉有就業機會時,就決定試一試。
如今,感受好日子“一天一個樣”的金長江在宿遷紮了根:他結婚有了倆孩子,上學方便不用愁,宿遷蘇州外國語學校提倡“蘇式教育”,是當地最好的公辦學校;他住在花園城市的精緻小樓裡,將父母從農村接來一起住;高鐵也通車了,到徐州20分鐘,到南京兩小時,到上海3小時……
以前,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宿遷是勞動力輸出大市,現在,如何鼓勵和支援在外人員返鄉就業創業,成為當地破解人力資源供給不足的重要課題。
2008年,從蘇州工業園區搬到宿遷的可成科技公司,投產當年就實現了盈利。但讓他們最苦惱的問題是招工。
蘇宿工業園區勞動保障和社會事業局社會事業處負責人介紹,看到企業遇到困難,他們每年也會出動幾十人幫忙四處招工。一次,他和公司負責人打賭,只要3天就能招來幾千人,負責人不信,結果3天后他真把人招齊了,用工難題也順利解決。
10多年來,這家精密機械行業企業規模不斷擴大,總公司先後7次增資20多億美元,新建3家子公司。
15年來,蘇州工業園區累計派出“蘇幹”5批300多人,“蘇幹”與“宿幹”相互借鑑、歷練積累了豐富實戰經驗。“精簡高效”理念充分體現,園區管委會把職能相近的部門合署辦公,實行“大部制”,大大提高運轉效率和服務效能。
蘇宿工業園區形成的示範視窗效應,更好地提升拓展宿遷幹群的觀念意識、眼界視野。如今,圍繞企業全生命週期,有序推進“一網通辦”平臺建設,企業登記實現30分鐘辦結、企業開辦0.5個工作日完成……
經過15年努力,蘇宿工業園區在省、市範圍內創造了30多項“第一”“唯一”,成為全省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建立成省級開發區的南北共建園區。值得期待的是,根據江蘇省委、省政府部署,將在宿遷新增15平方公里規劃面積,計劃用7-10年的時間,再建一個蘇北“好江南”。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超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