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護不能有半點含糊

4月16日,第二輪第三批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集中公開通報第一批8個典型案例,引起社會各界關注。河南鄭州、開封等地市“不顧水資源稟賦,以引黃調蓄灌溉、民生供水為名,大量引用黃河水搞‘人工造湖’”;雲南保山“每天約4.5萬噸汙水直排‘母親河’東河,致使東河成為納汙河”……公開通報一如既往“咬定問題不放鬆”,敢於動真格,不怕得罪人,彰顯了黨中央、國務院將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向縱深推進,“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的堅定決心。

開展環境保護督察,是黨中央、國務院為加強環境保護工作採取的一項重大舉措。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環境保護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從上到下的全覆蓋式環保督察“利劍”出鞘,有效解決了一批群眾反映強烈的環境突出問題。資料顯示,第一輪督察及“回頭看”,共推動全國各地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約15萬個;第二輪第二批督察期間,累計向被督察物件交辦舉報問題1.06萬件。環保督察一查到底、一抓到底、一嚴到底,因履職不力被問責的幹部並不在少數。這充分說明落實環保責任容不得半點含糊,不積極、不作為、不到位必定挨板子。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思想上重視起來,行動上才能嚴格起來。生態環境治理得好不好,關鍵在各級領導幹部的認識和行動。然而,一些領導對生態環境保護重要性認識不夠,沒有認真落實主體責任,甚至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一地的經濟增長。於是,面對環保督察“利劍”出鞘,越來越多的問題暴露出來。督察組通報就指出,部分地區環境問題突出,一些地區生態破壞情況令人心痛。特別是掠奪式的開發利用,讓一些地區山巒滿目瘡痍,河流汙染嚴重。凡此種種,嚴重影響生態環境保護治理,也削弱了人民群眾獲得感。

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還是人的問題。生態環境保護事關發展大計,少數地區為何敢搞“冷處理”、打折扣,甚至弄虛作假、欺上瞞下?這恐怕與個別地方黨政主要領導政治站位不高不無關係。由於政績觀不端正、事業觀有偏差、新發展理念沒樹牢,在處理發展和保護的關係上,處處考慮自己的“小九九”,只注重看得見、摸得著的“顯績”,不願在見效慢、週期長的“潛績”上下功夫,以致責任“層層落實”變成了“層層遞減”。態度消極,敷衍應付,失察失責,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的典型表現,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大敵”。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典型案例通報,不能簡單一看了之,而應以案為戒、以案促改,由點及面、舉一反三,打通環保政策落實過程中的“梗阻”,切實把壓力傳導至“神經末梢”,對破壞生態環境“零容忍”,出現一起就查處一起,確保生態文明建設決策部署落地生根見效。當然,動員千遍,不如問責一次。對那些不作為、慢作為,不擔當、不碰硬,甚至敷衍應對、弄虛作假等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問責必須露出鋒利的“牙齒”,讓失責必問、問責必嚴成為常態。唯有硬碰硬、動真格,方能以儆效尤、形成震懾,達到處理一個、警醒一片的效果,確保生態環境保護早見效、見實效。

彩雲網評特約評論員丁恆情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235 字。

轉載請註明: 環境保護不能有半點含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