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新商業派,作者| 謝思宇,編輯| 週週
3月30日,小米造車的新聞刷爆了科技圈。
儘管此前小米方面一再否認造車傳聞,但再一次證明了“謠言是領先一步的真相”。
小米集團在港交所釋出公告稱,董事會正式批准智慧電動汽車業務立項,擬成立一家全資子公司,負責智慧電動汽車業務;首期投資為100億元人民幣,預計未來10年投資額100億美元。雷軍將兼任智慧電動汽車業務的執行長。
隨後,雷軍在微博轉發該資訊,稱關於造車晚上釋出會上會說說想法。小米宣佈造車後,其股價明顯出現了上漲,收漲2.2%,收市競價時段漲近3%。
不過對於外界來說,小米汽車仍舊處在襁褓之中,小米汽車依然還有很多疑問。比如到底會走價效比路線還是高階路線?100億美元夠不夠花?答案依然有很多的可能性。
01 走高階還是價效比路線?在過去外界對於小米進軍汽車業務期待已久。
早在2014年6月,就有微博使用者註冊了小米汽車的ID,並表示,“雷老闆~啥時候要我的ID了記得私信我!!”。
或許是由於近期提前從小米方面收到了風,該使用者表示,“若干年前對小米公司的期待如今近在咫尺”。
在3月27日該使用者在轉發小米3月29日春季新品釋出會的微博時表示,“特別解釋下當初註冊這個使用者名稱時並無惡意。”
由於小米過去以價效比聞名,經常在釋出新產品時冠以“年輕人的第一臺XX”,所以在小米正式官宣造車之後,在雷軍微博下面,引來數千條使用者評論。
其中最熱門的一條評論就是“來了來了!年輕人的第一臺車!雷總考慮定價1999嗎?”,還有使用者調侃稱,“3.9萬挑戰五菱宏光mini”
其實,這些評論不光光是對於小米造車的調侃,也隱含了外界對於小米汽車產品的一種猜測。
而對於小米汽車而言,到底是走價效比還是走高階路線,這是一個無法迴避的選擇。
總體來看這兩種路線各有利弊。
直接走高階路線,小米有很大的阻礙。
首先,小米目前的目標人群與高階電動汽車的人群完全不匹配。
以高階電動車中比較成功的蔚來和特斯拉為例,其產品售價均在在30萬左右,購買者家境至少在中等收入水平之上,可以算是富裕人群。
汽車之家曾經在蔚來ES8試駕現場,對隨機找到了部分準車主做過的一份調查顯示,僅有27%的準車主年齡在20-30歲之間,剩下的73%的使用者年齡在30-60歲之間,尤其是47%的消費年齡都在30-40歲之間。
蔚來的創始人李斌曾清晰定義蔚來使用者畫像,以80、90後為主力,家庭條件不錯,BAT、TMD、大國企的員工居多,愛好嘗試新鮮事物。
而特斯拉的主要使用者也不是非常年輕的使用者。
一份對於北美特斯拉車主的調查顯示, 特斯拉車主的平均年齡為 54 歲,Model 3車主平均年齡為46歲,中位數為 38 歲;88% 的特斯拉車主擁有自己的房產,其中Model 3車主為56%;Model X 車主的平均收入約為94萬人民幣; Model S 為100萬;即便是最便宜的Model 3 年收入也平均高達84萬。
不光是豪華電動車,寶馬、賓士等品牌的主要使用者也大部分是中年富裕群體——上述北美調查中顯示寶馬車主的平均年齡為56歲。
小米的使用者群體是哪類人群呢?
企鵝調研發布的《智慧手機&智慧硬體:2019中國網民購買力報告》顯示,與華為、蘋果、三星相比,小米手機使用者年輕使用者最多,47.7%的使用者為29歲以下,尤其是19歲及以下使用者比例達到20.4%,這些使用者大部分都是學生群體。
從這個角度來看,小米的使用者與宏光MINI EV的群體非常匹配。
根據五菱方面的統計,從全國購買宏光MINI EV的人群看,使用者年輕化趨勢顯著,20-30歲使用者佔比40%,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品牌與市場總監周鈃表示,宏光MINI EV客戶,其中“85後”的佔比達到70%。
價效比路線符合小米一貫的調性,也是不少消費者的期待。尤其是從2020年以來,五菱宏光mini以不到3萬元的價格強勢殺出,從上市第一個月起到現在,宏光MINI EV就將Model 3擠下國內電動車銷量冠軍寶座。
根據全球電動車銷量研究機構EV Sales釋出的資料,在今年1月全球電動車銷量排行榜中,五菱宏光MINI EV以3.7萬輛的成績,打敗特斯拉Model 3的2.2萬輛,奪得全球電動車銷量冠軍。
但是對於小米來說,是否會走價效比路線值得探討。
近年來,小米已經原來越不願意被打上“低價”這個標籤,雷軍此前的一次採訪,直言自己進軍制造業的初心,是改變國貨被人看不起的刻板印象,結果小米還是被打上中低端的標籤,對此很鬱悶。
所以小米最近兩年的動作就是向高階市場發起衝擊。
因此在汽車這個新領域,小米汽車會有很大的可能性抓住機會,直接走高階路線。
按照《深網》引用汽車行業人士的說法,“品牌影響力關鍵在於建設特別漫長,一旦成型,要改變比較難。但是,智慧新能源汽車畢竟是新物種,在這種新事物到來的時候,的確存在品牌升級的機會。”
從小米汽車的投入來看,“首期投資為100億元人民幣,預計未來10年投資額100億美元”也是瞄著高成本來的,因此有很大的可能性走高階路線。
02 100億美元夠不夠花?
100億美元看似不少,但是按照10年的尺度來看,卻也不算多。
以蔚來汽車為例,2016年以來,蔚來的累計淨虧損約為337億元,平均每年約62億元,這還是在蔚來2018年新車上市之後不斷回本的情況下。
那麼如果這麼算,100億美元也僅僅是勉強夠蔚來虧損10年。
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巨頭加入到造車這個行列中,未來幾年隨著各種品牌汽車紛紛面世,造車行業的競爭在急劇的增長,行業的門檻也會繼續提高。
曾經喧鬧的新造車,存活者寥寥無幾
那麼100億美元未必夠用。
因此從這一角度,小米汽車宣佈投入100億美元,可能意味著小米未必會單獨造車,更大的可能性是選擇一家傳統汽車廠商,雙方合作共同投入進行造車。
這也是第二輪新造車風潮中一個普遍的選擇,無論是阿里還是百度都選擇了這一路線。
除了分攤成本之外,與成熟的車企合作還有兩大好處,一方面是解決小米造車經驗不足的問題。
造車是一個對於經驗要求很高的行業,如果沒有現成的行業經驗,要耗費很大的學習成本。另一方面與成熟的車企合作可以解決新能源汽車生產牌照的問題。
03 OV會不會選擇造車?蘋果、華米OV等手機品牌中,目前蘋果、華為和小米都已經涉足了汽車領域。
想象中的蘋果汽車
外界不禁要問,是不是意味著OPPO和VIVO也會很快進入汽車產業?
目前來看,OPPO和vivo也並非完全沒有佈局汽車領域,國家智慧財產權局官網顯示,這兩家企業都是2015年開始申請汽車方面的專利。
從專利上來看,OPPO和vivo的專利則更集中在智慧座艙領域,在車機上的專利專案比較多,對自動駕駛完全沒有涉獵,也相當於說明了這兩家在汽車領域的打法更多是瞄著了智慧座艙。
比如OPPO 最近公佈了一組發明專利,該發明專利有關“防撞提醒的方法、裝置、車載裝置及儲存介質”、“測距裝置、測距方法、攝像頭及電子裝置”、“車輛控制系統、控制方法、車輛以及移動終端”以及“車輛定位方法、裝置和車輛定位系統”
對於是否造車,OPPO方面的態度也很含糊,並沒有完全避開這種可能性。
在2019 年底的未來科技大會上,OPPO創始人陳明永曾表示:OPPO只有兩種可能性,一種不做汽車,第二種做汽車,並只做自己擅長做的及能做的,而不是我們親自去打造一輛汽車。" 如果未來十年汽車行業都做不好汽車,OPPO 可能會做汽車。"
手機廠商為何紛紛造車,一個直接的原因可能是為了尋找下一個增長點,目前來看智慧手機市場有見頂的趨勢。
Counterpoint Research釋出的資料顯示,2020年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總計13.325億部,連續三年呈下降趨勢。
從市場容量來看,平均售價幾千元的手機和售價幾十萬元的汽車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後者剛處於發展初期,市場增長空間大的多。
而另一個關鍵的問題是,和其他產業相比,手機廠商造車到底有什麼天然優勢?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這兩個產業非常相似,都經歷了軟體定義硬體的過程。
比如從模擬手機到智慧手機,手機從純硬體過渡到了軟硬一提的階段,最終軟體成為了核心的競爭力。
現在來看智慧汽車也正在經歷這樣的過程,在智慧汽車階段,軟體將定義汽車,以特斯拉為例,軟體收入正在成為其重要的收入來看之一。
“車是帶四個輪子的手機”,華為軟體部總裁王成錄曾表示,“我們還是希望車和手機形成互助。”
實際上,在不少手機行業人士的眼裡,車和手機都是移動網際網路生態中的一環,所以兩者都非常重要。
“我們認為只有和手機、生態鏈全部拉通,才能給米粉提供全新的體驗。小米的想法是,從個人裝置、到智慧辦公、到智慧出行,小米要讓全球使用者享受無處不在的智慧生活。”在3月30日的釋出會上,雷軍表示。
不過從手機跨界到汽車行業,對於所有的手機廠商來說都不是一個容易的選擇,能不能成功的造車不是靠決心就能完成的。
在小米釋出會上,雷軍承認造車的決定也遭到了很多的反對,“他們說汽車工業非常複雜,弄得不好很容易翻船、掉到溝裡去,還有說法是別人的電動汽車都已經幹了六年,你現在是不是晚了。”
他說自2021年1月15日集團董事會提議研究電動汽車發展前景開始,到今天共75天裡,小米進行了85場業內拜訪溝通、與200多位汽車行業資深人士進行深度交流、開展了4次管理層內部討論會,以及2次正式的董事會。
對於這次造車雷軍說,將自己和小米的全部都壓上了。“小米將以巨大的投入、無比的耐心,來面對這個全新的戰場。”
但是小米們能不能成功還要等幾年後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