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EV車主現身說法:從燃油車到電動車,你必須知道的3件事
隨著特斯拉等造車新勢力的異軍突起,以及大眾豐田等傳統巨頭的加速轉型,電動車似乎真正拉開了普及序幕。
而啞鈴型的市場分佈顯示出,人們擁抱電動化的動因不盡相同:有人是為解決限牌限號出行難的問題;有人則看重電動車低廉的使用成本;還有人圖的是電動車作為“新物種”給自己的人設加持……
不管初衷為何,有一點大家幾乎一致,雖然電動車屬於汽車的一類,但消費者對汽車的認知都來源於燃油車。這就意味著,使用者對電動車的實際體驗,往往與想象的相差甚遠。
一位前後開了8年,換過兩輛車的電動車車主對水滴汽車表示,現在大家對電動車以及電動車使用者有很多刻板印象,很容易造成誤區。他以親身經歷為即將入手人生中第一輛電動車的使用者,總結出了3件必須知道的事。
首先,在滿足一定前提條件後,電動車是真的“香”。不可否認,相比燃油車,當下電動車的用車門檻要更高一些,至少家裡或工作地要有經濟便利的充電條件。而一旦滿足這一基礎條件,電動車的優勢便能充分顯現。
“電動車享受免購置稅、不限行等政策利好就不用說了。僅以產品本身來看,電動車加速更快,靜謐性更好;充電比加油便宜,還不用跑到加油站;只要不是大事故,電動車後期費用幾乎可以忽略……”這位80後電動車使用者說道。他家原來有一輛燃油車,結了婚添置了電動車後,那輛車便吃了灰,“一個月也就用一兩次”。
他還特別提到,以前車價和政府補貼都比較高,那時電動車的車輛保險確實比同級燃油車貴出不少,因為保險是按出廠價格而不是補貼後售價計算的。但現在,油電趨近同價,國家補貼大幅退坡,保險費用已經相差無幾了。
當然,他也非常清楚,電動車仍然面臨“三座大山”——電池安全、續航里程和二手車殘值問題。對此,他的解決辦法是:選擇經過長期市場驗證,擁有確切使用者口碑的車型。他的兩輛電動車都是“大廠EV”,而且是全球車型。
“我不會選造車新勢力或某些自主品牌,它們的技術實力不足,產品可靠性無從判斷,而且真的出了問題,售後可能也無法保障。”
出乎筆者意料的是,這位車主不僅對“油改電”產品絲毫不介意,甚至還有好感。理由是與保有量更大的燃油車共用配件,如果車子出了事故,維修的金錢和時間成本都會低一些。
而對於里程焦慮,他認為並不是電池包越大擔憂就越少的,只要對日常出行的距離和電池的耗電情況有清晰的認知,即使是300~400km的續航,也完全可能滿足需求。
對此,他提出了第二件電動車“小白”務必知道的事,提車後一定認真閱讀使用手冊,電動車與燃油車是兩個不同“物種”,千萬不要把從燃油車或其他電子產品上得來的使用經驗,簡單套用到電動車上。
以最重要的充電和用電為例,“電動車不能長期保持在滿電或完全虧電的狀態中,兩種情況都會對動力電池產生不可逆的損害。如何合理充電,廠家都會在使用說明中寫明。另外,炎熱或寒冷的天氣,對電池續航都會產生影響,表顯剩餘里程也可能不準。為了避免沒電被扔在路上,我專門在可控的條件下,測試過車子的極限續航,以後用車心裡就有底了。”
至於二手車殘值的問題,這位以代步需求為主的車主表示,目前減少損失的辦法就是“儘可能多開幾年”,時間越長電動車和燃油車的殘值差距就越小。“也是因為我當初選了靠譜的品牌車型,第一輛電動車開了8年都沒有什麼毛病,續航折損也在可接受範圍。現在這輛車留給父母當代步車了,再不濟也比小作坊的老年代步車和電動三輪車安全。”
都說汽車能為我們開啟全新的生活方式,經過8年的電動出行體驗,這位80後車主深以為然。“並不是所有年輕使用者買電動車都是奔著嚐鮮那些智慧網聯和自動駕駛功能去的,所謂‘黑科技’多是噱頭大於實質。但電動車真的會改變你的生活甚至是性格。”
你的生活可能會更加規律,自己也會變成計劃性很強的人。幾年前網上曾流傳一個段子,說開特斯拉的都是好男人,因為買得起說明他們事業有成,家境殷實;並且開這車不能出去“浪”,必須按時回家充電。如今看來,已然是玩笑。但“電動車確實還無法支援說走就走的旅行”。
“電動車更適合兩點一線的城市通勤。”他說,“如果臨時出現長距離出行需求,特別是去到不熟悉或偏遠的地方,還是得開燃油車。背後既有客觀原因,也有心理因素。”
不過,這位80後始終堅信電動化是汽車發展的大勢所趨。而他早在2013年便入手第一輛電動車的理由既出人意料,也值得玩味。“在國家意志的推動下,內燃機將來一定會被電機取代。”他說,“與其等到燃油車停售的那一天去被迫適應,不如在能夠選擇的時候,早早擁抱未來。”
文/殷楠